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①以塞耳,旒②以蔽目者矣;
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③,入而横经者矣。
注释
① 纩(kuàng):棉絮。
② 旒(liú):帽前悬挂的缀饰。
③ 耒(lěi):一种农具。
译文
聪明的人要深藏不露,好比古人用棉花堵塞耳朵,用帽饰遮住眼睛;耕田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代有人白天扛着工具耕种,晚间回家则捧着经书阅读。
度阴山曰
深藏不露的人肯定会露,否则别人就不会知道他深藏不露。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外放,中国人尤其内敛,深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真理,所以白天耕田,晚上读书,练就一身本事,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人面前,就是深藏不露。好比一个身怀和氏璧的人,不遇到买得起的真主,绝不会露出宝贝。
这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做派背后是传统文化心理。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慎独时的形态,这个是真实的自己;另一种是在各种关系中的形态,这个不是真实的自己,但它也是你自己。
古人往往活在各种关系中,或者说他之所以是他,只能是各种关系中的他;他之所以有价值,并不体现在慎独时,而是体现在他在各种关系中时。孔子认为人的本质是仁,仁不是慎独时所具备的品质,而是在各种各样的两人、三人、多人关系中具备的品质。由于每个古人都要如此,所以渐渐形成了一种标准:比如在父子关系中,作为儿子,你必须孝顺;在君臣关系中,作为臣子,你必须忠诚。倘若你稍有点自己的判断,不愚孝、不愚忠,你就脱离了大多数人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标准群,于是,大家就会冷眼看你,讨厌你。
在这种不能轻易脱离群体的情况下,人学会了深藏不露。深藏不露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智慧,为了不死在功成名就的前夜,身怀绝技的古人必须学会深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