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年
从马奈、莫奈,到高更和凡·高,传统西方艺术原有的限制被一点点打破,直到一个爱画苹果的艺术家横空出世,提出“艺术是自然的平行体”的理念,西方艺术从此进入了现代艺术的历史阶段。这位不经意间承上启下的艺术家就是保罗·塞尚。他给艺术带来了哪些质的改变呢?
塞尚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商人家庭。22岁时,他来到巴黎,很快就和巴黎艺术界最闹腾的马奈和莫奈等人混到了一起。不过,他后来并不喜欢印象派,甚至对自己被划分在印象派这件事深恶痛绝。
塞尚非常认可印象派的观察方法,但同时也认为这种对光和色只停留于表面上的追逐太肤浅了。在他看来,大自然的启发还有物体更本质的内在结构和造型奥秘,所以他讨厌印象派画面的混乱,可又被他们笔下闪烁的色调吸引。塞尚为此甚至放弃了对写实的追求,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又用规整的笔触使轮廓模糊,让画面变得质朴笨拙。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艺术产生的本质是人类的模仿天性”,这种“模仿说”在西方美术史上持续了近2000年,塞尚却用实际行动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单纯模仿某个物体,而是反映人在绘画过程中的思考。不仅如此,塞尚还打破了单一视角,甚至开始把物体简化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
现在看来,塞尚的艺术理念是超前的,甚至比印象派更前卫。
《普罗旺斯的山》(Mountains in Provence)
1890年
不过,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往往只会受到两种待遇:被当作天才推崇,或被当成疯子嘲笑。塞尚属于后者,连他的偶像马奈都无法接受。但塞尚不仅没有改变他那看起来七扭八歪的画风,反而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这种类型的静物画,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艺术理念是正确的。
在塞尚的作品中,你看不到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或温柔和蔼的圣母形象,只有看起来形象扭曲的风景、人物和静物。据说,塞尚每天都会去市集买很多苹果带回工作室,再把它们摆出他想要的造型,用硬币垫在下面固定住。如此万事俱备,他才会坐回到画布前,开始观察并把它们画下来,这样日复一日……
《静物和打开的抽屉》(Still Life with Open Drawer)
1877—1879年
塞尚一生中画过270幅静物画,其中大部分主角都是苹果。这些苹果的特别之处,恐怕就在于它们的立体感。
历史上的艺术大师们曾用很多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研究出精确的透视法和巧妙的阴影布局。但是,好像并没有人认真想过立体感会产生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时,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在视觉上也发生了改变。塞尚利用这一点,在不用透视线且单靠颜色的情况下,就画出了像是可以摸得到弧度的立体苹果。虽然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但却有某种安静和平衡感。
《高脚盘、玻璃酒杯和苹果》(Compotier, Glass and Apples)
1880年
除了水果,盘子、杯子、柜子等其他静物也都很耐人寻味。比如这幅画中的“残次品”高脚盘。
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画中盘子的左沿明显比右沿长出了一截。有人说是为了弥补左边画面的空白。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塞尚画出了他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盘子:当你从偏右一些的方向去看面前的某个盘子时,真的会出现画中左长右短的效果。也就是说,塞尚在这一幅画里,把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诚实地画了下来,并组合到一起。他把水果的颜色反复叠加,最后让画面产生了一种“既立体又平面”的感觉。
塞尚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理论,叫作“对具体物象的抽象把握”。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被简化成几何形状。塞尚曾在信中写道:“要用圆锥体、球体、圆柱体来处理自然。万物都处在一定的透视关系中,所以,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的每一边都趋向一个中心点。”
就拿苹果来说,乍一看,每一个都是可以滚动的球体,但其实在上下两个凹进去的地方,就像是被挖出了两个圆锥体,而苹果蒂上的梗又是一个细小的圆柱。这么一个小小的苹果,在塞尚眼里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跟世界上的每一个物体其实是一样的。哪怕是看起来最复杂的人体,其实也可以被拆解成球体、圆柱体等无数个几何形体。
塞尚像是一个悟道者,通过苹果这个很普通的载体,参透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又给后来的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艺术流派很大启发。人们说,透过塞尚笔下的苹果,能看到毕加索、马蒂斯以及整个现代艺术为何与众不同。
意公子说
在漫长的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画家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再现客观事物,不知不觉中,画家本人成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世界作为描绘对象。
这颠覆了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把个人意识融入绘画的做法愈演愈烈,比如凡·高和毕加索等。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从塞尚那里得到的远远不只是技法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