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urer
1471—1528年
从13岁开始,丢勒就对着镜子画自画像,一共画了十几幅,放到现在大概就是个在朋友圈刷屏的“自拍狂魔”,可这个举动在当时却很了不起。一个自恋到如此地步的人为何不被厌恶,反被敬仰呢?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此处众星云集。不过,在位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其他地方——法国、德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艺术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称其为“北方文艺复兴”。
南北方文艺复兴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一个是南方拉丁民族的浪漫主义,一个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写实主义,它们相遇并相互交融,又不断影响着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持续到现在。
说到南北方文艺复兴的交流融合,就不得不说到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丢勒。他是北方的代表画家,曾两次跨越阿尔卑斯山,从德国到意大利去游学,是南北文艺复兴的交流大使。如果没有他,意大利画家可能压根儿不会知道还有油画这回事儿,而北方画家也想不到可以运用“透视法”“解剖学”让画面变得更为立体逼真。
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为什么他会想到为自己画自画像呢?有人认为这是自恋的表现。确实,丢勒有自恋的资本。他勤奋、好学、会赚钱,更迷人的是,这位学霸还长得特别帅,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曾说:“他(丢勒)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长长的脖子,宽阔的胸脯,束紧了腰的腹部,大腿肌肉十分发达,小腿也结实匀称,样子文质彬彬。”
不过,丢勒的自画像之所以能名震世界,绝不是因为画中的他容貌有多么英俊。自中世纪以来,在基督教艺术里,画像、雕塑只能属于神,人是卑微丑陋的,自画像不仅被认为是对艺术的亵渎,更是对神的不尊重。更何况,在当时的社会,画家只是被视作低下的手工艺人,或者干脆是体力劳动者,完全没有资格把自己的形象放进画里。因此自画像在西方早期绘画中非常罕见。
直到13岁的丢勒画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这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张自画像。
线条流畅,画面真实,而且脸部的明暗对比,以及人物从头到肩膀,再从肩膀到手臂和手指,比例都很讲究。从这幅画开始,丢勒体会到了观察人体和记录自己的乐趣,还有这份创造艺术的快乐。
从意大利回来后,丢勒针对绘画技法做了大量的研究,还专门写了一本《比例论》来总结他对人体解剖和人体比例的认识。当然,丢勒的研究并不止于理论层面,1500年,丢勒画下了那幅举世闻名的自画像。
在那个时代,神可以被画成正面,但人只能是侧面。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里为自己披上了圣徒的外衣,《雅典学派》中的拉斐尔也只能露出半张脸。丢勒又一次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和观念。
与《蒙娜丽莎》一样,这幅画有种你好像永远都猜不透的深度,这个男人一言不发,却又好像说了千言万语。正面的视角、男人的金发和营造的光线,都静穆庄严得如同在凝望世人的耶稣。还有男人领子上的貂毛,如此细密、有毛绒感的毛领,是丢勒一笔一笔勾画出来的。
《13岁自画像》(Self-portrait at Thirteen)1484年
《穿毛皮领大衣的28岁自画像》(Self-portrait at Twenty-Eight)1500年
有研究者发现,这幅画整个构图如此平衡大气,是因为丢勒在里面用了几何构图法。从自画像的头顶到他的两肩,连线起来,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他的手指向他耳边的两段文字出发,连线起来是一个倒三角形;一正一倒两个三角形一叠加,就成了一个六角星形。在这幅画里,丢勒不仅用了南方绘画的构图技法,还保留了北方画派的真实严谨。
丢勒的系列自画像开创了西方自画像题材的先河,又逐渐形成传统,并把它当成关注自我、反省自我的方式,影响了后世所有画家。他一生都在寻求突破,为自己,也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文学家歌德曾这样评价他:“当我们明白了丢勒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高贵、真实和丰美,只有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才有和他等量齐观的价值。”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一个在不停地画自画像的人究竟为什么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答案很简单,对于当时的艺术家而言,创作自画像在技法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丢勒却是第一个敢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的人。我们能看到,在这些自画像的背后,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和完美的画家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过程。
意公子说
丢勒的成就其实远不止于自画像。他的版画是西方版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水彩风景画开创了西方画家户外写生的先河。他晚年致力于编写各种艺术技法书籍,就是为了让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工匠手艺,而是一种可传承、可创新的学科。
但是,最打动人心的,倒还不是丢勒敢把自己画成了耶稣,而是他在把自己画成耶稣后,居然还在画上写:“这画的就是我,丢勒。”他以此宣告世界:你要看到我、重视我。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关注自我价值的一种强有力的证明。
关注自我、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是丢勒身上最显著的特质,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为我们留下的启示。
[1]. 仅为传言,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