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之变是如何酿成的(1 / 1)

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后,和儿子元诩的关系很快恶化。元诩年纪越来越大,不甘心做有名无实的君主,又对母亲**宫廷很厌恶。他想培养亲信,可胡太后不希望儿子有所作为,找个机会将儿子的亲信都杀死了。

武泰元年(528),元诩的妃子生下一个女儿。胡太后竟然宣称生的是一位皇子,还大赦天下。元诩那时已经十八岁,对母后伤害帝国的种种行径痛心疾首。现在,他再也不能忍受。元诩计划驱逐朝廷中的奸佞,限制母亲。可是环顾朝廷,元诩都没有可以信任的大臣。缺乏经验的元诩竟然选择借助外藩将领来清除母亲的势力。

被选中的外藩将领就是晋阳大将尔朱荣。如前所述,尔朱荣是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崛起的地方实力派。经过两三年的征战,尔朱荣基本镇压了今山西地区的起义,成为黄河以北最强大并尚且忠于朝廷的地方势力。尔朱荣的军队人数不满一万人,但个个能骑善射,又有高欢、贺拔兄弟等干将指挥,真所谓是精兵强将。胡太后对他也有所忌惮,虽然任命他为大都督,但把他的力量局限在山西地区。尔朱荣曾上表,主动要求去河北镇压六镇起义,胡太后没有答应——这一点可能让元诩觉得尔朱荣会站在自己一边。而接到元诩向洛阳进兵的密令后,尔朱荣马上整军南下。当尔朱荣大军到达上党时,元诩却犹豫起来,命令他就地驻扎。

元诩优柔寡断之间,消息早已经泄露。胡太后联合情夫,残忍地将亲生儿子元诩毒死,年仅十八岁。胡太后此举不仅残忍,而且也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麻烦。皇帝暴亡,朝野都知道是谁干的。胡太后执掌朝政的法律依据就是因为她是皇帝的生母。元诩死时还没有儿子,这就为胡太后继续执掌朝政设置了障碍。按理,元诩死后,不久前向天下宣布降生的“皇子”应该即位为新皇帝。事到如今,胡太后不得不宣布所谓皇子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女儿身。她选择元诩的侄子、年仅三岁的元钊为新皇帝,想平息来自北方的进攻。胡太后将尔朱荣想得太简单了。尔朱荣早在起兵之时,就想做第二个董卓了。皇帝的死只是给他提供了绝好的借口而已。他根本就不承认洛阳的新政府,反而通告天下要追查元诩的死因。

尔朱荣的精兵很快逼近黄河北岸,洛阳掌权的徐纥等人不以为意,认为:“尔朱荣是马邑小胡,人才卑劣,自不量力来冒犯天颜,简直是自取灭亡。我们只要发动禁卫将士,就足以一战。尔朱荣不远千里挥兵南下,兵老师疲,我们不用做什么准备,以逸待劳就能打败他们。”胡太后采纳了情夫的意见,派遣黄门侍郎李神轨为大都督,派遣郑俨的族兄弟郑季明、郑先护二人驻守黄河河桥,派遣武卫将军费穆驻守黄河渡口小平津,采取守势。

尔朱荣想做董卓第二,却比董卓有头脑得多。他深知,要想在政坛上有大作为,政治永远比军事重要。四月十一日,尔朱荣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拥立元诩的叔叔、长乐王元子攸登基称帝,和洛阳的元钊对峙。这是一招好棋,一下子让尔朱荣从叛乱者跃升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义之师。

其实早在起兵之初,尔朱荣就开始物色政治上的盟友。他派侄子尔朱天光潜入洛阳。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在朝中任直阁将军。直阁将军属于近卫军官,胡太后竟然让尔朱荣的堂弟出现在朝堂之上,可见政治敏感全无。是尔朱世隆向尔朱天光推荐的长乐王元子攸。原因有二:第一,元子攸是彭城王元勰的第三子,受到胡太后一党的排挤,和胡太后等人有矛盾。第二,元子攸长期担任禁卫军将领,在朝廷中有相当的根基。不仅有一帮禁卫军官兵支持他,清流世族和文官集团也拥戴他,元子攸是个不错的人选。他既有当新皇帝的资格,又可以让尔朱荣集团争取到洛阳禁卫军和世家大族们的支持。

于是尔朱天光秘密会见了元子攸,将尔朱荣的橄榄枝传递了过去。元子攸欣然应允,带着家眷跟着尔朱天光逃出了洛阳。

尔朱荣有心改立新君,但人选还不确定。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择立君主有一个传统:将所有的候选人铸铜像,请示天意,如果铜像铸成说明此人受命于天,可立为君;如果铸像不成,则上天不认可此人。尔朱荣挑选了六位王爷作为候选人,一一铸像,只有元子攸的铜像一举成功,尔朱荣这才拥立他为皇帝。元子攸就是孝庄帝,他封尔朱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等,晋爵太原王。

孝庄帝登基后,局势就明朗了。胡太后立的小皇帝元钊原本就不为朝野所接受,人们普遍觉得他即位没有合法性。听说元子攸登基后,原本就与胡太后离心离德的洛阳禁卫军官兵、清流文官和世家大族,纷纷争相出迎,向新皇帝表示效忠。早在元子攸登基的当天,镇守黄河的郑先护、费穆等人就主动归附,导致洛阳门户大开,大都督李神轨不战而退。消息传到洛阳,禁卫官兵四处溃散。仗不用打了,尔朱荣兵不血刃就提前锁定了胜局。

尔朱荣能大获全胜,在洛阳的族弟尔朱世隆等人自不用说,洛阳禁卫军的倒戈也起了决定性作用。领军将军元鸷是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暗中投靠了尔朱荣。尔朱荣起兵前后,密探细作频繁往来于晋阳和洛阳之间,胡太后等人都被蒙在鼓里。

胜负已定后,郑俨和徐纥两个男宠跑得比谁都快。郑俨逃归乡里,想在地方起兵,结果被部下所杀;徐纥逃到江南归降萧衍,因为好慕权利、奴颜媚骨,为时人所斥。众叛亲离的胡太后在绝望中要重新出家为尼,还强迫宫中所有嫔妃随自己一起削发出家。她逃入佛寺,寄希望于佛祖。洛阳的皇室贵族和文武百官群龙无首,第二天就拿着皇帝玺绂、摆出皇帝法驾,公开出城去迎接新皇帝元子攸。北魏朝野承认了元子攸,也就承认了尔朱荣造反的胜利果实。到此为止,尔朱荣起兵得以平静收场,但平静之中酝酿着波澜。

尔朱荣年轻时,作为人质在洛阳待过一段时间。武卫将军费穆当时就和尔朱荣认识,如今归降尔朱荣,两人久别重逢,都很高兴。

费穆不知是为了表忠心,还是发泄因为“文武分治”导致的对文官集团的不满,给尔朱荣出了一个残忍的主意:“您的兵马不到万人,如今轻易**洛阳,没有战胜之威,恐怕不能长久服众。京师之众,百官之盛,一旦知道您的虚实,必然会产生轻侮之心。如果不‘大行诛罚’,树立亲信,恐怕等你北归之后洛阳就会发生变故。到时候,您就前功尽弃了。”费穆所说的百官“轻侮之心”指的是文官集团对军官们的轻视,尔朱荣久居军阵,自然感同身受。他对费穆的意见很认同。面对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胜利,尔朱荣老觉得不踏实,对自身实力不自信。

于是尔朱荣私下对部将说:“洛阳人物繁盛,骄侈成性,不除掉他们恐怕难以控制。我想趁着百官出迎新皇帝之时,‘悉诛之’,如何?”尔朱荣已经把费穆的“大行诛罚”发展为“悉诛百官”了。部将慕容绍宗反对说:“我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太后无道,失去了民心。主公以正义之师入洛阳,突然要诛杀百官,不是良策。”尔朱荣没有采纳慕容绍宗的意见,还是决心通过大开杀戒来立威。

元子攸登基的第三天,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命令洛阳百官到河阴行宫的西北集合参加。官员们陆续赶到河阴。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大臣们越聚越多,既没有人出面组织,也谈不上任何祭天的准备工作,反而有骑兵横刀立马、气势汹汹地围绕着群臣。

宣称已经出家的胡太后被从寺庙中搜了出来,连同她立的幼帝元钊一道被尔朱荣的骑兵押送到了河阴。胡太后看到杀气腾腾的尔朱荣,“多所陈说”,试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尔朱荣没听几句就拂袖而去,下令把帝后扔到黄河里去。于是士兵们把胡太后和元钊装入竹笼,溺死在了黄河里。

接着,尔朱荣把宗室诸王集合起来,开始训话。他大声追问王爷们“天下丧乱”“明帝卒崩”的原因,诸位王爷无言以对。尔朱荣直言:“这都是你们贪腐暴虐,不相匡弼导致的恶果!”随即,他挥手示意屠杀在场的所有王公。高阳王兼丞相元雍(炫富的那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东平王元略、广平王元悌、常山王元邵、北平王元超、任城王元彝、赵郡王元毓、中山王元叔仁、齐郡王元温等人遇害。其中,东平王元略还是尔朱荣的内侄。元略平日自诩为皇亲国戚,又是清流大臣,对赳赳武夫的姑父尔朱荣很轻慢,所以虽然是尔朱荣的近亲,也遭到无情杀戮。

宗室王公被杀,引起了云集大臣们的恐慌,场面出现了**。尔朱荣又指挥外围的骑兵,对手无寸铁的文武百官展开了屠杀。顿时,河阴的土地上尸体相陈,血流成河。遇害的官员人数在两千人左右,超过京官人数的一半,且都是有资格参与迎驾和祭天仪式的高级官员。被乱兵杀害的大臣,不仅有素来为武人厌恶的众多世家大族子弟和奉行“文武分治”、鄙视虐待武人的文官,还有很多追随元子攸、对尔朱荣有功的大臣。一时间,刀劈斧砍,乱箭交加,上至权贵,下至清官,不分忠奸,无一幸免。河阴之地,血流成河。史称“河阴之变”。

有一百多位“祭天”迟到的大臣,被骑兵包围起来。在士兵们举刀正要杀戮、大臣们伏地求饶的时候,有将领高喊:“你们谁能写禅文,可以饶他一命。”所谓的禅文,自然是让北魏皇帝禅让天下给他人。当时在包围圈中的陇西李神俊、顿丘李谐、太原温子升等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名声在外,但不愿当乱臣贼子,耻于从命,趴在地上不吭声。御史赵元则很怕死,连忙爬出来说自己能写禅文。于是尔朱荣的将士授意他写了一篇北魏国运已绝、尔朱荣堪当大任的文章。

在屠杀之前,尔朱荣有选择地保留了一批大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大开杀戒。元顺是个耿直忠心的大臣,在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中多次死谏。尔朱荣很赞赏他的品格,事先派人传话给他:“大人留在洛阳办公,不必去祭天。”一些曾经对外地官兵有恩或者为武人鸣不平的官员,事先也得到了关照。江阳王元继对尔朱荣之前多方照顾和提携,被告知留在洛阳;大臣山伟曾经建议提高北方将士的待遇,被尔朱荣的士兵们认为是好人,屠杀当天也特意被安排留在洛阳值班。

还有一个容易被遗漏的史实是:部分大臣参与了对同僚的屠杀。这些人主要是不掌权的疏远宗室和洛阳的禁卫军将领。由于宗室繁衍及朝廷对宗室成员的恩赏随着血缘的疏远而递减,越来越多的“皇亲贵胄”被排除出权贵行列。那些血脉疏远的元氏宗室生活并不如意,备感失落和嫉妒。最终,他们加入尔朱氏的阵营,参与骨肉残杀。宗室元禹早在尔朱荣起兵前就投入其麾下,参与了大屠杀的酝酿和实施;并州刺史元天穆也是宗室,老早就和尔朱荣结为异姓兄弟,元天穆年纪大,尔朱荣称他为兄,但在政治上元天穆紧跟尔朱荣。尔朱荣起兵后,并州的政务就全权委托给了元天穆。此外,领军将军元鸷也是宗室,投靠尔朱荣后,在大屠杀当天还和尔朱荣一同登上高冢俯瞰血淋淋的屠杀现场。

在不远处行宫中的孝庄帝元子攸在这场屠杀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和尔朱荣一样,元子攸也是轻而易举获得胜利,当上了皇帝。他同样不自信,害怕日后被人推翻,所以赞同用杀戮来立威——他也有仇家,也有杀心。然而元子攸万万没想到,一场有限的诛罚,却恶化成了一场残忍的大屠杀,而且连忠于自己的大臣也被尔朱荣杀了,元子攸始料莫及,追悔万分。元子攸知道:用血腥屠杀来立威,非但对帝王的威望不利,反而会动摇人心,危及政治的根本。

当声声惨叫传来时,元子攸和哥哥彭城王元劭及弟弟霸城王元子正一起走出帐外,正要看个究竟。迎面走来二三十个持刀武士。元子攸强装镇定,喝问来者。冲过来的武士借口护驾,几个人抱起元子攸就往帐里走,将他紧紧看管起来。剩下的人乱刀齐下,将彭城王、霸城王杀死,这些武士也是尔朱荣派来的。至此,元子攸命悬一线,就看尔朱荣的意思了。

眼看着王朝很可能要灭亡在自己手中,元子攸恨自己助纣为虐,又担心自身安危。他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束手等死的人,于是写了一道诏书,买通武士传递给尔朱荣。元子攸在诏书中屈身说自己对帝位无所留恋,如果尔朱荣再紧紧相逼就将帝位传给尔朱荣,如果尔朱荣想保存北魏社稷就听任尔朱荣掌权。同时,元子攸又搬出“天意”“天命”来,提醒尔朱荣之所以能大获全胜,是天意使然,不要逆天而为。这番话柔中带刚,以退为进,把球踢给了尔朱荣。

清洗了大臣,草拟了禅让诏书,皇帝元子攸也服软了,尔朱荣接下来怎么做呢?他会不会灭亡北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