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攻击别人也能伤了自己。做人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当智则智,当愚则愚。锋芒太露会招致他人的嫉恨,甚至会被陷害,所以适当的“愚”可以让你摆脱困境。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用“藏露”之功。正如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写到的那样:“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所以做人不炫耀、不显露才华,才能干大业做大事。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韬光养晦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年轻人来讲,有所顾忌是好事,言语露锋芒、狂妄自大,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树敌太多,会给自己增添更多阻碍前行的因素,久而久之,可能连基本的立足点都会失去,哪里还能实现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常言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有所保留,尤其是在志得意满时,不得意忘形,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即使你才华横溢,也不要自视过高,收敛起你的锋芒,对人对己都有好处,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重要人物,“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南下征方腊”,他的故事脍炙人口。而其中在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断中,武松烂醉如泥,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于漫不经心之际教训了蒋门神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武松使的这种形醉意不醉的拳术就是醉拳。虽现在没有办法考证,但是这种在醉醺醺之中杀机暗藏,利用你的麻痹大意取胜,却很好地诠释了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人不可有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要养成谦虚的美德。
枪打出头鸟,太张狂,露锋芒,就会招来别人的嫉妒,遭到小人的陷害,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为挑选出最出色的先行官,他决定在国都举行比赛,能者得其位。众将士听到消息之后,无不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希望可以凭借这次机会出人头地,建功立业。
比赛共有两项:格斗、射箭。第一项是击剑格斗。众将士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短剑飞舞,盾牌晃动,互不相让,最终有6人取得了进入第二轮射箭比赛的资格。比赛规则很简单,只要3箭均射中靶心者为胜。前面4人成绩均不错,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3箭都直中靶心的。第五个参赛的人名为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自恃甚高,只见他弯弓搭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首挺胸的经过最后一名选手,不屑地轻嗤。
最后一位选手是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深得庄公器重。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3箭射去,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成平手。可是先行官只有一位,为了决出最好的人选,只能进行加赛。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
公孙子都较之颍考叔年轻很多,体力上占优势,加之武艺在伯仲之间,所以公孙子都觉得自己必胜。可是哪知道眼看大功告成了,他却脚下一滑摔倒了,于是丧失了良机,让颍考叔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颍考叔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发狂,失去了理智,竟抽弓搭箭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了下来。
颍考叔之所以会无辜丧命,就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懂得低调保身的缘故,遭嫉恨,给自己树立了敌人。颍考叔的悲剧警示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切记不可露锋芒,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展露才华,怎么才能得到重用呢?
我们这里探讨的不是“不露”而是“太露”的问题,讲的是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要掌握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否则你在施展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路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掘下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