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全方位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面貌,大到国家大事、朝廷纷争,小到儿女私情、杯盘碗盏,都有入骨三分的描写,让人看过之后就能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毛泽东评价《红楼梦》:“《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还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社会历史。”
而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等的深刻批判,也体现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末日的预见,也是对中国几千年专制王朝的一个文学总结。
《红楼梦》的传播十分广泛,不仅在国内有数以百万计的发行量,还有藏、蒙、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译本,而且已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日文、法文、韩文、意大利文等三十多种语言,有一百多种译本,全译本有二十六种。
相关链接:
一本小说的学问——红学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关于红学名字的来源,有一个小故事:清末,上海松江有一个叫朱昌鼎的人,他十分喜欢《红楼梦》,每日潜心研究。有人就问他:“治何经?”这里的经书指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而不是佛经。朱昌鼎回答道:“我治的经,比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这是个很有趣的回答,因为以前的“经”字写作“經”,而“红”字写作“紅”,“紅”与“經”相比,可不就少了一横三曲吗?
红学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
一般来说,对《红楼梦》的文本、版本、历史背景、文学史关系和作者家世、生平、创作经历的研究,都可纳入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