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却仅仅是个廪生(19),家里并没有什么钱财。海瑞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孤儿寡母,靠祖上留下的几亩田地维持生活。海瑞的母亲虽然贫穷,但是十分刚强,她相信凭自己的努力,一样能将儿子培养成才。因此她对海瑞十分严格,从不让他出去玩耍。海瑞并不因此责怪母亲,一头扎在书本中,整日以书为友。

海瑞读史发现,历代王朝的没落都与臣子们的贪污腐败有关,因此他立志:如果有一日我做了官,一定不谋私利、刚正不阿。为了表明决心,他还自号“刚峰”,意思是像山峰一样刚强正直。

海瑞学习时,对王阳明所提倡的“立诚”十分赞同,反对“乡愿”作风。他认为官员应该为人们办实事,不要搞一些面子工程。公元1549年,三十五岁的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关于海南黎患的文章,叫《治黎策》。在文中他提出了治理海南的可行政策,建议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主考官觉得他见解独到,于是海瑞中了举人。

时隔一年,海瑞上京参加会试,又向朝廷上交了一篇《平黎策》,不料却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结果一连四年他都没有考中。第四年春天,海瑞被海南承宣布政司调派到南坪县当教谕,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海瑞对学生们说:“读书人要有骨气,要挺直腰板,不能卑躬屈膝。”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县学视察,所有的老师都跪在地上迎接,只有海瑞长揖行礼。海瑞说:“在学堂这个地方,老师不应该向他人行跪拜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