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葩,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瓷一出现,就以色调清新、纹饰素雅、釉色莹润、色彩雅致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青花瓷在我国众多种瓷器中独树一帜,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今天,繁荣了七百多年,依然经久不衰,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文化史、艺术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20世纪20年代前,元青花还不为人所知,国内外馆藏的元青花多数被认为是明青花。人们对元青花的研究,是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
公元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中发现了一对带有公元1351年铭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该瓶的瓶身绘有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及变形莲瓣等八层纹饰,且有“至正十一年”的确切纪年。至正是元顺帝的第四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不过霍布逊公布这一发现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依据,与伊朗阿迪拜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花瓷进行对比,并划出七十四件与之风格相似的景德镇14世纪生产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青花。此后,他专门就此出版了两本专著,掀起了研究元青花的热潮。
公元1949年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国内陆续出土了一批元代青花瓷,据不完全统计,有百余件之多。
公元1978年,浙江杭州元代郑氏墓出土了三件观音塑像。这三件观音塑像青白釉下用青花,褐彩描绘发、眼、眉、服饰,胸前的蓝色如意纹清晰可见。
公元1980年,江西九江墓出土了公元1319年的青花塔式盖罐,肩部有两两相对的狮首、象首堆塑。该瓷器为青白釉,下用青花分饰云肩、牡丹、莲瓣纹,器盖做七级塔式,在塔身突起及转折处用青花加绘线条。
公元1979年,江西丰城凌氏墓出土公元1338年的四件青花釉里红器物。尤其是一件楼阁式谷仓,突出部位施釉里红,仓后还有青花墓志铭一篇。由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凌氏生于公元1284年,死于公元1338年,因此这四件器物均为公元1338年所制。
这些青花瓷器,特点是施青白釉,不是典型的至正型透明釉;其次,瓷器上的青花色泽蓝中带灰,不如至正型蓝色纯正;再就是纹饰比较简单,没有至正型纹饰复杂。人们把这一类青花瓷器称为“延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