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大权。由此,藏传佛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忽必烈委托八思巴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黄金塔,八思巴因此特意在尼泊尔招募八十位工匠,年仅十七岁的阿尼哥就在报名者当中。

阿尼哥翻山越岭到了西藏,且因技艺超群被八思巴看中,成为此项工程的总监工。阿尼哥不辱使命,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黄金塔建好后,阿尼哥向八思巴提出回国的请求。但是八思巴极其欣赏阿尼哥的才华,就把他收作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阿尼哥和众弟子北上大都,拜见元朝皇帝忽必烈。

经过八思巴的推荐,忽必烈也对阿尼哥非常欣赏,阿尼哥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机。公元1271年,忽必烈要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并把设计和监督施工的重任交给了阿尼哥。

为了不辜负元世祖忽必烈的期望,阿尼哥把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中国的热爱融入到佛塔建筑中。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决定采用尼泊尔佛塔的风格来为元大都建造佛塔。

这种尼泊尔佛塔的雏形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被人们称作“喇嘛塔”。由于塔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所以又称“白塔”。

阿尼哥率领着工匠们废寝忘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终于在公元1279年使这座白塔落成完工。

白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二十四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塔身的上部,是下粗上细呈圆锥状的“长脖子”相轮。因相轮有十三道圆环,所以被叫作“十三天”,其精巧的工艺和精准度令人叹为观止。

该塔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又达到了提升美感的作用。白塔落成时,整个大都都震动了。

白塔是阿尼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也成为元大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一块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的土地,以这座白塔为中心兴建“大圣寿万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