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5年,黄道婆搭船离开崖州,重新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长江之滨。
此时的长江江畔经过了改朝换代的战乱,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都已经死了。再回家乡,虽然一无所依,但是乡亲们却还记得她,大家都十分欢迎她回来,并为她提供了住处。
心无牵挂的她一回到家乡,便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为了向乡亲们传授她所学到的纺织技术,她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了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并把自己在海南的所见、所闻和所得倾囊相授,又把黎族的先进经验与汉族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发明创造。
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她也进行了全面改革,先后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棉纺业的旧面貌。
她先是改革了擀籽工艺。她回到家乡后,家乡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近些年大家在纺棉花时不好去棉籽,还要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既费时又费力。黄道婆便教大家把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拿在手里,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这就是用铁棍擀挤棉籽的擀籽法。
黄道婆还在家乡沿用黎族人用的搅车。两轴靠摇臂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里碾轧,棉籽挤了出来,棉纤维就被带到了前面。搅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
在弹松棉花时,黄道婆把弹棉花用的弓从一尺多长改成四尺长,用绳弦代替线弦,用檀木做的锥子击弦弹棉,代替手指弹拨。这样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腻,又蓬又松,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
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还创造出了三锭脚纺车,代替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如此先进的纺车,在当时的纺织界,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技术革命。
相关链接:
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西部四川省的“蜀绣”、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龙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尤其是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针法包括十二大类共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等。
粤绣,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种类上,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
苏绣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