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一生经历坎坷,未满周岁时便被过继给了叔父元格;年仅五岁便随叔父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三十五岁登进士及第被授予国史馆编修,但没过一年就辞官回家了。此后,他又在三十七岁时担任了镇平县令;三十八岁任内乡县令;四十二岁任南阳县令。

金朝末年,到处都是一片衰败荒凉的景象。不要说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在当时,就是苟全性命也是件难事。元好问三为县令期间,正是金政权崩溃的前夕,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赋敛繁重,民不聊生。

而当时县令的职责就是征粮、催租,由于金国对蒙古作战,军费开支庞大,老百姓的税赋是平时的三倍之多。身为县令的元好问,既不忍心向衣食无着的百姓征科,又没有粮食来补充军队。

这种末世情调,令元好问感触颇深,当镇平县令时便写下《十日登丰山》:“芳臭百年随变灭,短长千古只纷纭。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

后来又写有“老计渐思乘款段,壮怀空拟谩峥嵘。”“无限春愁与谁语?梅花娇小杏花憨。”等数首诗作,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醉乡民”“樵叟”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