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盛唐时期,书法艺术又发生了新的改变,风格由初唐时的方正有力变得更加雄浑丰满,真草更是不再受王家书法的束缚,变得更具风格。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其中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字更是被合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不仅擅长巧妙运用藏锋及中锋,而且十分留意行笔时的提按与顿挫。其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极具弹性,因而被称为“颜筋”。在楷书结构上,颜真卿则将篆书、隶书的特点融会贯通于楷书中,使字的整体结构变得富有张力。除了楷书,颜真卿的行书也可圈可点。他的行书暗含金石之气与籀篆(73)之法,笔锋转折丰富而不显拘谨,整体看上去豪放有力,气势不凡。
其后的柳公权也毫不逊色。柳公权的书法清劲俊秀,挺拔浑厚。其书法极具个人特色,且顿挫分明,整体看上去精炼舒展,神气十足,因而被人称为“柳骨”。他十分擅长将长短、粗细、方圆等利用起来,使字形的整体看上去错落有致。其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均有这一特点。其中,《玄秘塔碑》是公元843年时的作品。那时柳公权已经六十三岁了,可碑中的字体却依然舒展豪爽,并流露出秀朗之气。
当然,除了颜真卿与柳公权之外,盛唐时期的书法名家还有很多。如擅篆书的李阳冰,擅隶书的蔡有邻、李潮等人。
事实上,唐代的书法无论是在楷书还是在草书上均形成了开阔鼎盛的局面。到了晚唐时期,随着国力势弱,书法已不如初唐与盛唐那般蓬勃,但也涌现了诸如杜牧、高闲、裴休等书法名家。
相关链接:
魏征评太宗书
据说当年唐太宗在练习书法时,总被虞世南字体中的“戈”字难倒,无论怎么写都很难写出其中的风韵。一次,他在练写“戬”字,担心写得不好会被大臣们笑话,便故意将戈字空掉,私下找虞世南补上。
后来,唐太宗为了展现自己在书法上的进步,便把自己的几幅作品交给魏征看,请魏征评价。他问魏征:“你瞧朕写的字是不是很像虞世南的字?”哪知魏征看来看去却总是笑而不语。唐太宗焦急地向魏征追问评价,并许诺无论如何均恕他无罪。魏征才答道:“依臣所见,也就‘戬’字的‘戈’与虞学士别无二致,其他的还相差甚远呢。”唐太宗闻言,一面佩服魏征的眼力,一面也愈加发奋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