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751年间,杜甫屡次求仕未果,郁郁不得志,过着清贫而凄苦的生活。公元755年,杜甫终于迎来了入仕的机会,朝廷将其任命为河西尉。然而,由于官职过低,杜甫不肯从命。于是朝廷又改任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管兵器和钥匙等。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恰好遇上幼子饿死之事,痛心之下,他写下了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沿途所见、所感与自己这十年来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其中的辛酸与苦楚可想而知。

在长安度过的这十年光景,让他见识到了当前社会的腐化与丑恶,也深刻理解了下层百姓的艰难处境。于是,他写下了诸如《兵车行》《丽人行》等作。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造反,并迅速攻克洛阳与潼关。唐玄宗等人吓得弃城而逃。就这样,长安彻底沦陷。此时,杜甫携家眷已经搬到了鄜州(57)羌村避难。在鄜州时,他听闻唐肃宗于灵武登基,便打算投奔新帝。谁知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虏,并被赶回长安。杜甫眼见长安的落魄景象,不由得挥笔写下《月夜》《春望》等诗。公元757年四月,杜甫潜逃至凤翔投奔唐肃宗,并被封为左拾遗。然而没多久便因上书为房琯求情惹怒了皇帝,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在饥荒与战火中,杜甫没能顾全家眷,心寒之下,他于公元759年弃职奔赴蜀中。

安史之乱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杜甫也过得十分凄苦。在此期间,他写了诸如《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传世名篇。兵荒马乱间,杜甫举家迁至成都。在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杜甫得以在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栖身。在这个草堂内,杜甫的生活惬意舒适,所写的诗句也显得轻松明快。然而没多久,草堂遭遇暴风雨,杜甫在凄苦中挥笔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