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职回家的李密并没有沮丧懊恼,而是决心发奋读书,做一个有学识的人。有一次,李密骑牛出门去看望好友。为了能多看点书,多积累知识,他就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这件事被传颂开来,成为一段佳话。
杨素见李密读书十分勤奋,就回到府中告知儿子杨玄感,杨玄感便有意与李密交心密谈。后来杨玄感对隋朝不满,并于公元613年起义反隋。杨玄感起兵后,李密前来相助,杨玄感十分高兴,就把李密当作主事之一。
杨玄感向李密问计策,李密告诉杨玄感,他有上、中、下三计可供杨玄感选择。
上策,隋皇帝出征远于辽水,距幽州隔千里之遥,此间南面大海,北有胡兵,中间只有一条道路,十分艰险。现在你手握重兵,可以直入蓟州,取隋军咽喉重地。那时隋军前有高句丽,后无退路,不用多日,等其粮草用尽必定内乱。到时只要招揽其部下,便能不战而胜。
中策,关中有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把守,但不必担心。先带领兵将轻装越过其他城,早日到达关中。隋帝返回都城的时候便失去了天然壁垒,我们占据关中险要之地,易守难攻,一定能战胜他。
下策就是就近攻打,先攻洛阳,守将必定告诉皇帝,他们定会坚守,拖延时间后便胜负难分了。
不过杨玄感觉得下策才是上策,便采用了下策。
杨玄感手握重兵到达洛阳,取得了接连的胜利,便认为天下百姓都响应他的号召,大事可成了。他俘获韦福嗣,对其委以重任,军队要务都交给了韦福嗣,李密遭到冷落。但是李密却发现,韦福嗣并没有忠心于杨玄感。李密告诉杨玄感,要杨玄感果断杀了韦福嗣。然而杨玄感并不相信李密,觉得事情没那么严重,便让韦福嗣逃跑了。
杨玄感被围攻,李密献计用反间计:宣扬主帅与你同谋,蒙骗其部下,你就可以借此入关。途中,杨玄感想要围攻弘农宫,李密劝说:“你现在是蒙骗别人而入关的,兵贵神速,攻打会拖延时间;如果攻打失败,后有追兵,那就后患无穷了。”但是杨玄感不听,结果追兵赶到,杨玄感就这样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