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隋朝与高句丽的纠葛自隋文帝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公元598年,高句丽进军辽西。杨坚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周罗喉等人领三十万大军,兵分水陆两队进军高句丽,并下令剥夺高丽王高元的爵位。可是水陆两队的兵马都遇上天灾,死伤惨重,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不过好在隋军军威很好地震慑了高句丽王,高句丽王赶忙遣使者向隋朝请罪,杨坚也顺势表示同意撤兵。

后来,杨广登基,心中依旧牵挂出征高句丽的事。公元610年,裴炬力主出征,并拿先帝杨坚为例,劝说杨广出征高句丽。于是公元611年二月,杨广假托“高句丽心存不臣”,下旨征讨高句丽,要求普天之下的士兵,不管远近皆要在次年春季集中于涿郡。一时间,洛阳至涿郡的运河上,船队络绎不绝,官道上挤满了应诏而来的士兵和运送军需用品的民夫。而这样的决策本身便是一大失误,谁会如此大规模地将全国士兵集于一地呢?集中兵力后,杨广将百万人马分为十二队,一日出发一队,每队间隔四十里,十二队连绵长达九百六十里。按理来说,远征高句丽应以速度取胜,可杨广却偏偏摆出如此大的阵势,拖慢了整体的作战速度。

何况杨广并无强硬的指挥作战能力,就连早年参加过的那几场征战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毫无将才之人,却要独揽大权。他下令“凡是军队进攻与否,都要及时上报,不可擅自行动”。这样一来,前线大将在作战时屡屡受限,常错失良机;再加上辽东地区交通、气候等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军队后勤无法保障。种种因素导致隋军的百万人马折损近三分之一,损失的军资器械数以万计。

这一次出征最终落得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