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一统中国后,长期存在的南北分裂被打破。那时,赵县成了连接南北的必经之路。它往北可达重镇涿郡,向南即到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隔,人们来往十分不便,尤其是到了洪水期,更是无法通行。因而,公元595年,朝廷决定在洨河上建石桥,方便通行。
接受这一任务的人是当时著名的匠师——李春。公元595年,李春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通过严密勘测,将赵州桥的选址定于洨河两岸相对平直的地方。这里的地层表面是常年受河水冲刷的粗砂层,其下分别为细石、粗石、细砂以及黏土层,承重能力非比寻常,十分适合建造大桥。
选定桥址后,李春又就地取材,在邻近州县挑选了质地坚硬的青灰砂石开始建桥。他顺着桥梁方向砌置厚度为1.03米的石拱,以28道分别独立的拱券(25)沿河宽并列组合成赵州桥。由于拱券之间是分别独立的,所以既可节约“鹰架”的用料,方便移动,又极大地方便了石桥的维修。
在李春及众工匠的努力下,桥很快便竣工了。因为那时赵县又称赵州,因而该桥便名为“赵州桥”。赵州桥全部以石料建筑,且只用一孔石拱,拱圈由28条并列的石券排列而成,高达7.23米,跨度为37.02米,总长共计50.82米。桥面约为10米宽,铺有石板,分3股,两边为人行道,中间可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