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生于公元前1092年,死于公元前1029年,二十岁就当上了太师,辅佐纣王治理天下。他出身高贵,祖父是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哥哥是十六代王帝乙,侄子是末代王帝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纣王。
据史料记载,纣王的父亲帝乙病重的时候,曾经宣比干和箕子(27)一起进宫商议王位继承的事情。箕子认为微子是王位最合适的继承人,比干却推荐了帝辛,主要原因是微子的母亲不是正妻。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比干力排众议,说服了帝乙选择立辛为继承人。
帝乙病死之后,帝辛即位,史称纣王。纣王除了嫡子的身份之外,他本身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比干认为自己选择了一位十分恰当的王位继承人。可谁知事与愿违,纣王一上台,就荒于政事,每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成天歌舞玩乐。
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他还是一位暴虐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加重赋税,将天下的珍宝都藏到自己的鹿台去,天下的粮食都搜刮到巨桥粮仓去。无数的奴隶、平民在繁重的徭役中死去,人们对他的怨言越来越大。
比干看着纣王往昏君的路上越走越远,十分痛心,这个帝王是他一手力保捧上台的,这样下去,他不就成千古罪人了吗?于是,比干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纣王改过自新,做一个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