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权统治后期,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皇位争斗不休,东吴的文武百官大都开始站队,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想借此获得晋升的机会。而陆逊认为士族(30)子弟应该靠真才实学晋升,于是他采取了中立立场,怕这些支持两宫势力的子弟最后结党营私。
陆逊写信给支持孙霸的全琮说,如果他任由自己的儿子支持孙霸,早晚会给家族带来灾难。陆逊的苦心全琮完全不采纳,二人之间也由此产生了矛盾。
孙权私下里召见杨竺,询问应该立谁为太子。杨竺认为鲁王文才武略皆备,应该立他。孙权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当时有仆人藏在孙权的床下,把孙权和杨竺之间的对话一句不落地都听完了,并且向太子孙和报告。于是孙和与陆逊的同族子弟陆胤密议,并让陆胤请求陆逊上疏(31)表谏支持自己;太傅(32)吾粲也几次与陆逊通信。后来陆逊多次上疏支持太子,极力向孙权陈述嫡庶之分。
孙权猜到自己和杨竺的密谈可能泄露了,先后将杨竺、陆胤关进监狱审问,并派人几次三番前去责问陆逊,陆逊内心忧虑伤痛,于公元245年二月离世。
相关链接:
王位继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
中国古代最传统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由西周时期的周公定下来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首先考虑嫡子,地位最尊贵的母亲生的那个,也就是王后娘娘的儿子。如果王后有众多嫡子,那么最大的那个可以继承王位。清朝选择接班人的标准要更合理一些,以贤能为准则。例如:康熙原本选择的是第一任皇后生的嫡长子胤礽,但这个儿子在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后被废,最后继承大统的是四皇子胤禛,这就是按照立贤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