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秦国的国力和楚、魏等国比是比较落后的。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君王有着远大的目标,他想让秦国变得强盛起来,不再受其他国家的压迫。为此,他广招天下贤士,希望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实行变法,帮助秦国改变落后贫困的局面。
这时候,有一个从魏国来的人知晓了秦孝公的想法,这个人就是公孙鞅(41),因为他后来的封地在商,所以又被叫作商鞅。商鞅很擅长法律方面的事情,但是他在魏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现在秦孝公广纳贤人,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就来到了秦国。
果然,秦孝公在听了他讲的强国方法之后十分有兴趣,和他谈了几天几夜也不觉得厌烦。于是,秦孝公请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42)。
商鞅却没有着急变法,他知道自己在秦国还没什么威信,说的话也没人听。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他让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长圆木,然后贴告示说若是有人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赏金。一开始谁也不相信,后来有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果然领到了五十两赏金。大家这才对商鞅的话深信不疑,这也为他以后实施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