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借口就等于向失败投降(1 / 1)

找借口就等于向失败投降。借口是推脱责任的工具,而不找借口却能激发自己的责任意识、能力,以及看不见的潜能。

没有谁想在还没真正开始奋斗时就向失败举起双手。一个人找借口就等于在磨灭自己的能力,一个团体找借口就等于在抑制自己的士气,一家企业找借口就等于在辜负消费者的信任。这样的人,这样的团体,这样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

王璐曾信誓旦旦地说:“考研就是小意思,我一定可以考上。”可她接连考研三年,一次也没有成功,这令她很挫败。最后,她决定放弃考研,直接参加工作。

但是,失败的阴云还是笼罩着她,她再也不敢去挑战,每次工作都不敢用尽全力,害怕用尽全力还是会失败,工作也完成得不太好。

她安慰自己:“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用尽全力去做,不亏。”

结果她一直用这种态度做事情,几年内身边的同事不是升职就是自己创业,只有她还在原来的位置战战兢兢地生活着。

因为曾经失败,所以害怕失败。用借口来反驳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安慰,但长此以往,只会让我们更加依赖借口,最后在害怕失败的担忧中生活,永远不敢挑战自己。成功者却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不害怕失败,敢于在磨难中一次次击破阻碍,最终走向成功的大道。

曾玉明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了,但是他接连失败了很多次,还弄得身心俱疲。几次失败过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失误,发现自己社会经验太少。于是他决定先好好学习,等大四去一家知名企业实习,学习经验。

说做就做,他努力听课,看了很多专业类书籍,拿着自己的履历去公司面试。几个月后,曾玉明终于被录用,虽然每天做着不重要的工作,但他总喜欢向公司前辈问专业上的问题,半年下来学到不少东西。毕业后,曾玉明顺利留在公司,从普通员工做到主管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几年后,曾玉明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他打算辞职创业。工作几年,他认识了不少潜在客户,再加上创业初期,基础打得很好,公司也运转顺利,曾玉明的创业梦逐渐实现。

优秀的人即使在失败后也不会用借口搪塞自己,只会用实践不断打磨自己,屡败屡战,咬牙坚持到最后。这样优秀的品质得益于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他们深知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甚至有可能付出后也得不到回报,但是不付出,成功就一定不会找上门来。

要想坦然面对失败,我们就要在行动中不断磨炼自己。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找借口”。不管在做什么,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逃避事情时,就要在心里默念“不要找借口,没有关系”,这种暗示主要是为了让自己产生心理惯性。要练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即使现在能力很差劲,也要行动起来。没有能力就去学习,不熟练就反复去做,总有一次是对的。

身边的环境、人和情绪,都能成为我们的借口,太热、太冷,旁观者太多,这些或大或小的借口,一个接着一个地出来,最后我们面临的就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其实这些借口都可以轻易克服,就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改变。

把“这是我最大的限度了”“我尽力了”改成“我再试试”“没准还能行”“我可以再进一步”。每前进一小步,就再拼一拼,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突破,甚至会打破以往的纪录。

找借口可以变成习惯,那么去行动也可以。把习惯找借口的自己变成喜欢做出改变的自己。如果一个经常工作的人突然不用工作,那么他肯定会觉得生活很无趣。同样,当我们习惯了为成功而忙碌,我们就无法习惯突然的清闲,在忙碌中也就会逐渐忘记给自己开脱。

总之,借口很容易形成,也很容易改变。我们只要在行动中保持坚定的意志,就能改变自己找借口的习惯,不在失败中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