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亲手做刺绣(1 / 1)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刺绣。

不仅喜欢绣出来的衣服、手绢等,还喜欢自己亲自绣。我想,每个人的童年都被电视剧影响过,学白素贞戴头纱;学小龙女睡在长绳上;学孙悟空打白骨精……

这些我都学过,不过,终究都是游戏,玩完也就过去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电视剧里的大家闺秀,我看她们绣花抚琴,写诗下棋,着实十分羡慕。那时,家境不富裕,没有围棋,没有琴,父母也无钱买诗词书画图本,除了有大小不一的碎布给我幻想,再也没有别的了。

一针一线一块布,就是一个小世界。我不会绣,绣得乱七八糟,也没有各式各样的彩色线,就用白线绣在白色的布上,一样满心欢喜。

妈妈看到我如此执着于刺绣,开始帮我画图样,也给我买了彩线,为了让我绣得平整,用一条硬铁丝盘了一个圆圈,把布绷在圆圈上当绣绷,从此开启了我“专业刺绣”的生涯。

姥姥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能绣会画。妈妈小的时候,见过姥姥刺绣,她凭借着她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教着一无所知的我。我就像接受了刺绣的传承,承袭着姥姥的技法、技巧、精神。我是一个特别执着的人,一个东西学不会,会一直苦心钻研,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我同时也是一个做事有头无尾的人,我更注重是否学得会,而不是把它完成。等我学会了刺绣的技艺后,我不管自己绣得是否优秀,也不管有没有绣完,反正就是放弃了。

从此之后,我偶尔也会拿起针线,却再也不愿意做刺绣。后来,开始流行十字绣,我虽然也绣了几个小图样,但相比在白布上做刺绣的针法,十字绣到底是太简单了。没多久,我对十字绣失去了兴趣,更不愿意拿起针和线了。

近些年,我喜欢上了茶,常常关注关于茶的器具用品。然后,我再一次遇到了刺绣。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蜡染棉布的手绣茶席很流行,也很昂贵。包包、胸针、衣服……无一没有手工刺绣。这些女子把大把的光阴交给一针一线一布,绣制着属于自己的创意与时光。

她们靠刺绣为生,为客户定制各式各样的产品。有时我很羡慕她们,如果我在刺绣里坚持到今天,大概也不会成为一个写字的人吧。

不过我知道,一切都是我选择的,我无怨无悔。只是,某个不写作的午后,我开始拿起针和线,试着做关于刺绣的休闲娱乐。我想要亲手绣茶席、绣胸章、绣布帘,绣一切可以绣制的小玩意儿。

很多人说,做这些无用功,不如去读一本书。

身为一个写作者,读书不是选做功课,是一个必做功课。把一两个小时的午后时光交给刺绣,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浪费时间。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有用的东西,跟时间赛跑,试图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可是,获取的多,也未必会有更大的提升。一些同行的作者朋友常常跟我抱怨,为什么我写不出来?我已经看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一篇文章?

我想,答案就在这一针一线里。

当你的手一针一针地把线缝到布上,这种简单重复的劳动给大脑创造了一个休息的空间。事实上,它又没有真正地获得休息,思绪依然在。只是借助手,你不能去忙别的,才能在手忙碌的期间思考你无法解释的问题。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进行过深度思考了?我们遇到问题就去网上搜索,以为这能节省我们的时间,其实也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简单。那些极其表面、不经思考的答案,终究不是来自你。当你进入深度思考,一个个问题才更愿意自己找到答案。

那一个个答案的获得,就是我的文章。有时,我不需要每天绞尽脑汁地去想到底要写什么,只要静下来,很多思绪自然就会理清,文章的主题自会出现。假如,我不把一段时光交给刺绣,那么我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可能像朋友一样抓瞎,苦恼于写不出文章来吧。

当你的心越不受外界干扰,你越能平静,不同的感受也就越多。

去年夏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雨,刚刚吃过晚饭,突然停了电。四面望去,一片漆黑,对面的楼房也是黑乎乎地矗立在那儿。

只听得见雨声和楼底下人们打着伞询问停电原因的声音。先生打电话问相关部门,才知道雨太大,有一段线路断了,为了不给居民带来不便,他们承诺尽快抢修。

家里漆黑一片,总要照明,我们拿出两根酥油蜡点上,那点点烛光,照得屋内暗黄,几乎什么也看不清。

手机使用了一天,即将没电,不能再玩手机。灯光昏暗,读书的话眼睛也成问题。正不知如何是好,我突然跟先生说:“我们写字吧。”

有一段时间,我和先生吃完晚饭,每天都会写一会儿毛笔字。后来,因为工作更忙了,便没有坚持下来。

那天晚上,我们拿出久违的毛笔,蘸上墨,在昏黄的烛光下写字。我自己的视线极差,几乎看不清要写的字,对于笔蘸了多少墨,手更是感觉不到,只能放到眼前去判断,墨是不是掭得太饱。

先生说:“没电了,才发现原来人类的夜视能力下降了。记得小时候,常常没电,点上煤油灯,也觉得视力清晰。我们点了两根酥油蜡,却什么也看不清。”

眼睛的能力变弱,一切就只能靠手的感觉。说实话,写字大半年,那天晚上是写得最认真的一次。因为看不见,只能尽量收紧呼吸,用手去感受字的质感、线条的强弱、毛笔的弹性。先生一边写,一边说:“原来毛笔不是软的,是有弹性的……原来自己的呼吸是可以听到的……”

我们常常感叹古人的成就,切莫说古人多努力,我们连这样专注一刻的时间也没有啊!若不是停电,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以认真、专注到什么程度。

心法、思想、情感……在那一刻全来了,这比读几百本书还受用。这很像我小时候学习刺绣,一绣就是一下午。为了学好技法,也是一针一线,绣得十分认真、专注,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扰。

我们学一样东西,关注更多的是成效。绣得好不好看,字临得像不像,为了“好”,为了“像”,我们费尽心思,一边写书法,一边琢磨,搞得字没有写好,心理上还受了累。寻求手艺中的安静与安稳,不是从此就不再要求结果,而是做之前思考清楚,接下来要怎样写,哪部分需要改正,等自己真正投入到手艺中时,就尽情享受。写完以后,再花心思去修正、学习、琢磨,才能既修身养性,又提升技艺。

林曦在《只生欢喜不生愁》里写道:“人生变幻,总需要一样事物得以依止,可居可游。到达庄子的世界,艺可通道,可通达,可证悟。”

借由艺去通道,去证悟,去观照内心的变化,去深度思考,才是我们学习技艺的主要目的,而结果,则是另外一种收获。我十分赞同《冥想》中作者表达的观念:冥想技术的练习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冥想技巧,并非冥想本身。外在的瑜伽,可以通过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和制感来完成,但内在的瑜伽,是通过这些外在瑜伽达到的状态。

换句话说,无论刺绣还是写书法,都是外在技术练习,最终是为了完成修性本身。那些方法、技巧的提升和完成,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在技术的不断提升中,感受内心的变化,最终达到心手合一。

与其焦虑不知所措,不如低头去做刺绣,一针一线里,都是方法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