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壶里,藏着你的性情(1 / 1)

十年前,朋友去新疆出差,在那边住了几个月。他在那里认识了几位当地的朋友,回来的时候,通过朋友介绍,带回来一块拳头大小的籽料。这个料子花了他几万元,朋友一直对它爱不释手。

他回到了北京,每天在手里养这块料子,身边的朋友看到了,要出双倍的价钱买这块料子,朋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他想要有一块自己的玉,而并非用它来赚钱。一连两个月,都有人劝说他,让他把这块玉卖掉,哪怕再找新疆的朋友买一块呢。

都说玉有灵性,如果一块玉与自己的气场不合,在与主人接触时,一定少不了磕磕碰碰。朋友与这块玉倒是没有什么不合,只是两个月后,他发现那块玉竟然有了黑气。

当一块白玉越养越润白,说明主人身体很健康;如果一块白玉养出了黑气,主人的身体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朋友工作忙,每天熬夜加班,身体确实出了状况。若不是那块玉提醒,他一定不会停下来休息。

玉越养越差,朋友有点心疼,怕它的价值因为他的身体而贬值,便把它锁进了保险柜。如今,十年过去了,朋友再没把玩过那块籽料。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古人喜欢戴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值,还因为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透露出一个人的性情,以及三年后,它对于人的滋养。

戴钻石的女人有贵气,戴玉的女人温婉有静气,戴黄金的女人则更能彰显福气。我喜欢养玉、养壶的女人,在静气中透着书卷气。

与玉一样,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和喜好。不急不躁,只为了喝茶,把壶当成泡茶的工具的女子,一看就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为了养壶,煞费苦心,不断使用它,用茶水浇它的女子,壶就会养出燥气。哪怕那壶已养得温润,也带着加速的气息,如同一饼湿仓老茶,从根儿上加速了,想要把那燥气与湿气退掉,又需要好几年。

早些年,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收藏家经常开着一辆破车下乡收古董,那时老百姓不懂自己手里的东西值钱不值钱,也不懂是不是够古,只知道能换钱便卖掉了。

有一次,这位收藏家的面包车被朋友借走拉货了,只能开着他那豪华小轿车下乡收货。那天,他收的货比往常贵了好几倍。老百姓不傻,一看是小轿车就知道是有钱人,谁都想多要点儿。

等他把买货的钱快花完时,在一位老百姓家中遇到了一把壶。那壶不算老,清朝年间的,壶身上落满了灰尘,壶内茶垢浸染得看不到紫砂的颜色,他出价几千元购买这把壶,主人怎么也不肯卖。

20世纪90年代,几千元已是不小的数字,但这位主人却继续要价,生生地要到了上万元。收藏家带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拿不出这么多现金来,便交了定金,与主人约定三天后带钱来购买这把壶。

收藏家走了,主人左看那壶,右看那壶,觉得它太脏了。上万元的壶,怎么不得给人家洗干净了。那三天里,主人什么也不干,每天使劲儿擦那壶,里里外外洗刷得十分干净。三天后,收藏家来了,看到那壶被洗刷得如同新壶一般,立刻决定不要了。

主人不解,问他为什么,收藏家说:“这壶的泥料不是特别好,年头也不长,上万元已经是极限了。我本来不想买,但这壶是乾隆皇帝用过的,壶里浸了大量茶垢,可见他养了很久。我买这壶不为收藏,而是想通过茶垢品出当年乾隆爷喝的是什么茶。现在,这茶垢没了,我要它来做什么?”

主人哑然失笑,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收藏家想知道的不是壶的故事,而是关于乾隆皇帝喜好的故事。

人们常说,那些看不见的细节能出卖一个人。其实,只要用心观察,一把壶又何尝不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喜好、情趣、品格呢?

自己看自己,无形中会放大自身的优点,而别人看你,又会把你看轻。我们无论怎么看,都很难清楚地认识自己。可是,一把壶会,它比你更了解你,有时候不是你在养壶,而是通过养壶,让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慢慢地凸显了出来。它像一面镜子照着你,让你原形毕露。

如果工作和生活,一个是放,一个是收,那么“在工作”和“在休闲”,就一个是全情投入,一个是跳出观察。

投入一件事情很容易,哪怕与人吵架,也能酣畅淋漓,但要说跳出观察,就有点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身在局中,无法看清自己的时候,就要把壶当成最好的旁观者。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看一看手里的壶。几把大壶上落了灰尘,表示我最近很懒,没有认真地打扫房间了,同时也说明最近没有朋友来;一把泡熟茶的壶,壶身上浸了茶油,说明我昨天没有认真清洗壶,以后做事该用点心了;泡茶时壶的盖子差点从手中脱落,原来我走神了,应该好好地喝茶静心了……

这些养壶的小细节,对于别人可能匆匆而过并不在意,可对于我来说,更喜欢借物观心。我在壶里修正着自己,看着自己,只为它能够越来越好。

闲来无事一壶茶,静心静气,静中生慧。每一个休闲时光,不仅要全情享受,更多的是修心修智慧。

人人都想得智慧,可你也要给它生长的时间呀!它不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也不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更不在碌碌无为的生活里,而是在那个能静下来的休闲时光中。

它很短,你要学会去争取寸把光阴。其实,有了争取的意识,就什么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