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檀香,最见更好的自己(1 / 1)

几乎每一个人,对檀香的味道都是熟悉的。就算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不会焚香上供,也一定闻过寺院里飘出来的檀香气味。

檀香可分为白檀、黄檀、紫檀等品种,佛家谓之“旃檀”,居有“香料之王”的美称。它气味辛、温,属阳中微阴。它能消风热肿毒,治中恶鬼气,杀虫,还可煎服,治疗心腹痛,霍乱肾气等病症。

当檀香成为佛家用香,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便远离了这种香料。身为都市女性,更喜欢的是花香,或各种香料精油调配出的香水味道。每次走进地铁,缓缓飘进鼻息的一定是各种香水味,或浓郁,或淡雅,或热烈……这没什么不好,就像都市中的豪车洋房一定不是坏的,只是它背后往往带着某种躁动,总是无法让人沉静下来。又或者说,像这城市里的钢筋水泥,把天然的土地包裹在水泥之下,令人的心也变得麻木了。

很多人说,我身体很好,常年不感冒发烧,甚至吃喝各种生冷食物也不会闹肚子。他们一直为有一个硬朗的身体而骄傲,事实上,从中医的角度讲,这个人的身体要么完全健康,要么已经变得没有知觉了。这不是健康,而是麻木。身体越是不敏感,我们越是敢于折腾,只是,折腾的结果是,总有一天它会带来报复性的伤害。

朋友的父亲得了癌症,去医院拿化验单时,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插队了。朋友本想冲过去骂他一通,却听到医生说:“小伙子,回家吧,该吃吃,该喝喝,不用住院了。”

小伙子说:“那总要给我开点儿药吧。”

医生摇了摇头:“该吃吃,该喝喝,不要有遗憾,不用开药了。”

一时间,朋友心变得抽痛,怒气也消散了。他这么年轻的生命,竟然活到了该吃吃、该喝喝的境地。朋友为父亲悲伤,可他更为这小伙子难过。一个人,究竟有多不爱惜自己,身体有多麻木,才能在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已是癌症晚期。

我们生于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物,我们体内的天性与自然更为亲近。有一位中医说,为什么小孩子爱玩土?因为土属脾胃,小孩子的脾胃脆弱,天然地对土感兴趣,这是本能。如果你的肠胃不好,可以去郊外走走,多看看土、摸摸土,肠胃病就能得到缓解。

我肠胃一直不好,吃得少,对美食的欲望不是很强烈。听了中医的话,写作累了的时候,便去小区周边的公园里看土。

公园里有大片树林,树林里种了绿色的草地,很美观,很环保;公园里栽了花,花丛密集盖住了下面的土地,那土几乎寻不见。土,本是常见的东西,如今却到了需要寻找的地步。

我穿过人们常走的一条小路,走到林子中间的一块洼地,这才遇见了土。这里不属于观光区,又相对隐蔽,所以公园里的工作人员放过了此地,没有给它铺上草坪。

我坐到地上一阵叹息。人们常说,现在的物质生活不知道优于古人多少倍,可是从中医和道家的角度看,当下的人活得一点儿也不高级。

物质的优渥不等于高级,高级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常说,现在有一部分人,还有辨路的能力,当GPS越来越发达,百年之后,假如出现一个辨路者,一定会被奉为“神人”,或者有特异功能的人吧。

相反,古人所讲的那些神秘玄妙的东西,事实上就如同我们百年之后看辨路者。不要因为我们先天灵性的退化而否定古人的灵敏,那些不是不存在,也不是神话,不过是人天生的本能而已。

身处繁华都市,我们的觉知力和感知力也仿佛涂了一层钢筋水泥。我们食不知味,须靠辣椒、花椒等作料刺激;我们听力减弱,在人群中听不见鸟叫虫鸣;我们视力模糊,看不到人身上天然真气层……

因为没有先天觉知力,便喜欢用刺激性的东西来让自己恢复知觉。身边吃辣椒的朋友,他们再也品不出水煮青菜的真味。在我看来,青菜是天然美味,在朋友看来,就是一团无滋无味的东西。

身体也是一样,在不断刺激下,变得越来越麻木,直到身体出现问题,才发现一切已经晚了。

朋友问:“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青菜豆腐,住草屋茅舍吗?如果是这样,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香喝辣,开豪车住洋房,那也没有什么意义。人活着,不是为了享受,亦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在生活中,获得真知、真味、真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去觉知,这一路的成长和收获,胜过吃穿奢靡。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挣脱开的牢笼。为了学区房,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工作……我们不得不身处都市,远离自然。可是,也有一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提升觉知力,恢复人类的天性与本能。比如,檀香。

檀香并非佛家专用香,常人也可使用。不过,用于调节心神的檀香,并非市面上香精调配的线香,而是用檀香原木制作出来的、香气纯净的香。

燃香如静坐,当香点上,人也便静了下来。有时候,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如果日常中,想让自己静下来,那断然是不可能的。借助香,借助它的香气,我们却能给自己放一个十分钟的小假。

写作累了,我会燃上一炷香,闭上眼睛,让纷飞的思绪沉静下来。有时,会注视着那星星点点的小火苗,作一种“观照”似的短暂修行。

很多人把一朵花、一炷香、一碗茶,看作生活的消遣。一个场景被布置出来,一碗茶端上桌,一炷香被点燃,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结果。比如,这个场景好不好看,是否文艺。就像写一篇文章,我们更看重的是一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得好不好,文笔是否流畅……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在表达之前的感受。作者对事物、事件、生活有感受和感触,然后才有了想法,接着才有了表达。我们看似在喝茶、在焚香、在做一件好玩的事,并不是在去表演它的形式,而是在玩的过程中,恢复那份感知力。有了感知力,我们才能有独特的创造力,接着才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

艺术家、作家往往会读书、喝茶、焚香,或有其他什么爱好。这些爱好并不是简单地附庸风雅,其主要目的,正是获得感知力。只不过,在玩乐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些事物,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诗人为一朵花写诗,为什么?因为赏花时,有了别样的情怀;茶人为茶著书,为什么?因为那茶里能品出真味,领悟禅意;佛家讲究燃香,为什么?是为了安定心神,沟通天地,让你有静心的时刻……

《楞严经》云:“白旃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可不,安静了,哪儿还有热恼。

去茶城喝茶,二楼的拐角处,徐徐飘来檀香的香味儿。我闭目一闻,那香纯净无烟,似电炉将檀香原木烤制出的香气。

一瞬间,如同找到知音,那茶不用喝也知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