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人间——游五台山杂感(1 / 1)

遁入空门,意欲剪断人间情网,隔离红尘,然而《庵堂认母》《思凡》的故事广为流传,佛国与人间本难绝缘,疆界不易划分。今日五台山的游人总爱围观尼姑,看她们在殿堂里同和尚一同念经,看她们售门票,看她们去打饭,窥视她们集体住宿的炕头布置……少见多怪,和尚已不多,尼姑更是少见,尤其是青年尼姑,有的才二十来岁,如何能不令游人提出种种疑问:小师父出家几年了?家住哪方?

家里有父母吗?出家的缘由?大约经常遭到这些提问的干扰,尼姑们大都低头寡言,不看游人,谁也不愿居于示众的地位。佛庙既成旅游胜地,更何处去寻佛国圣境!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早已是信徒们心目中的神灵之山,再经过鲁智深的一场大闹,更是名声大振,几乎家喻户晓了。20世纪50年代我曾骑毛驴进山,道路崎岖,坑坑洼洼,只见杂草不见庄稼,山间众多的庙宇冷落破旧,僧去庙空,凄凄惨惨戚戚,已无法想象在如此偏僻的穷山沟里当年佛国的盛况:王孙公子骑马来,名门闺秀坐轿来,骑驴的、步行的、一路磕头的小脚老太太……一百多座庙宇里人头济济,香烛不绝,钟声悠悠。

事隔三十年,今年8月我应邀到五台山避暑,吉普车一直开进了台怀镇,镇上小铺、摊贩林立,大都是卖吃食的,镇边农家的住房几乎都改做了临时的游人旅店,似乎大有复兴当年香烛全盛时期的倾向。

几乎所有的庙宇都在动工修复,工程浩大,投资可观。有些庙宇除了几个雷同的殿堂和丑陋的菩萨外,别无可看,但仍售门票一角五分,庙宇也学会向钱看了。

除佛光寺和南禅寺为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其建筑本身及寺内雕塑有极重要的艺术及文物价值外,其他五台山的佛庙大都是明清建筑,由于争地点吧,见缝插针,显得布局混乱。耗费许多资金来粗略地修复一批本来就不出色的庙宇,还不如重点精工修复少数几个文物价值高的,如果修复的菩萨缺乏艺术性,何苦再滥造令人作呕的泥塑偶像!

香火佛国的全盛期毕竟不会重现,五台山修复庙宇其实是着眼于旅游。老和尚说,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五个手指头,台怀正处于掌心。我们爬上了东台顶,全不见树木,极目荒草,是大片坡度不大的牧场,正为骡马大会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昔年还常吸引内蒙古的牧民前来放牧,风景吗,除了欣赏云层的变幻,俯视群山远驰的波折线外,就不易赢得画家的青睐。既然五个台顶都像指头似的平滑,而且道路难爬,我也就放弃了文殊的其他四指。冷,虽只两千八百多米高,在东台顶我就穿上了毛衣,其时北京正值三十六七摄氏度的高温。下到台怀,早晚亦需穿两件单衣,气候凉爽,最宜避暑,看来五台山将以新兴的避暑胜境替代旧时的香烟佛国了。修复那么多庙,庙里必将有一批和尚和尼姑。他们除了礼佛念经之外,正有条件研究书画、古琴、武功、哲学、佛经……我想起怀素、石涛、渐江、虚谷等杰出的和尚书画家。如果每个庙宇各有其侧重的研究对象,并有展出和演出,组织座谈和讨论,岂不成了来旅游和休养的人们的高级文娱场所,那时收一角五分的门票就太便宜了。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费不便宜吧,我不知朱熹和王阳明的书院要不要缴费,五台山的庙宇兼书院是可以适当收费的,啊,有待住持的硕学高僧!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