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黄山以松为眼目,这些瘦骨嶙峋的松,虬曲多姿,是自幼饿成了这般模样,因长在石隙中,靠些许泥土活命,是生命的挣扎绘就了画家和摄影师们的杰作,显示了独特的风格。颐和园后山的许多松粗壮硕大,有的直直地冲向云霄,沃土培育了躯体的丰盈与姿势的舒坦。
艺术的成长有如松柏,作者的心路历程决定作品的定位。园林里,技工将盆栽的松弯曲变形,仿虬松姿势,制造假风格。满足于欣赏假风格的观众还是不少。至于艺术创作者,不少人想一夜成名,缘此,制造、标榜风格者比比皆是。
人爱美,美人难得,“御宇多年求不得”,但杨贵妃真的美吗,我不敢相信李隆基的审美品位。白居易也未见过杨玉环,又无相片,他说“六宫粉黛无颜色”只是文学的夸张。今天的审美标准向明星倾斜,许多年轻女性去动手术做人造美女,追逐明星们的外貌。有一对夫妇因女方沉湎于做美女手术而离婚了。女的本来并不丑,却一次次,从脸、胸、腹到臀部不断地改造,花掉了家庭的所有积蓄。离婚的原因不仅仅由于钱,夫君说:同一个处处是人造的女人睡在同床,实在难以承受。我住的小区里,常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头发黑中间白,黑白交错,呈深灰色,具沧桑感,很美。但有一天见她的头发全染成了乌黑乌黑,像戴了一顶过于浓黑的帽,不协调,丑了!我并非有意反对染发及适度的整容,只是看到美丑不辨,美盲要比文盲多,不无怅然。人之美,外貌与内在素质不可分,美,体现于风格。
古典派与浪漫派之形成,有其时代背景,在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上,彼此相异,且敌对,完全属两类风格。而各类风格中却淡化了个人风格。印象派和立体派,都源于发现了新视觉,形成新观念,于是创造了全新的绘画样式。因各派中的成员彼此所见略同,画面效果大致接近,各自的风格也就被笼罩在“派”的风格面貌中。印象派画家除个别人外,当时都很穷,并无拉帮结派之初衷,更何况,画根本卖不掉,“印象主义”是被嘲笑的贬词。这些画家确是一群醉心于绘画创造的善男信女。
随着时代的进展,人们更重视个性、个人风格,“派”已退隐于历史的深处。其实,许多派,或以地域为划分,如威尼斯派、佛罗伦萨派、巴比松派,中国的南宗、北派、吴派、浙派,或以其地位识别的,如学院派、在野派,等等,大都系后人为之归纳的。当某派辉煌时,自然不少人投其麾下,沾其光。因之,当单独力量掀不起波涛,也便有合力相聚,人造出一种标志式的“派”来张扬,以便打开一条生路。要生存,为生存而发展,无可厚非,只是,既要以派标榜,则个人风格便受到制约,矛盾了。
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固然须具备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等诸多因素,但其出发点,必然是真情。具备这些复杂而艰难条件的作者不多,故真正杰出的作品稀有,古、今、中、外,均不例外。正如外貌之美丑联系着内在的品位,风格之诞生缘于情感之赤诚。虚情假意与装腔作势,绝对伪造不出风格来。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安德鲁说:“艺术创造不是追寻源头,而是探索未知。”我很同意他这一观点,毕加索也说:“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或脚先着地,事先并无把握。”所以自己无从事先设计自己的风格。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