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欧洲新国的政情(1 / 1)

第一节 中欧的新国

【欧洲中部的新形势】世界大战最大的后果之一,莫过于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三大帝国的瓦解和政变,其中又以哈布斯堡族所统领的奥匈帝国的瓦解最为惊人。哈布斯堡族的领土在大战前本来是欧洲第二大国,至此竟然被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四国各分得一部分,而中部则分为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奥地利的自然资源弄得不够自给自足,匈牙利也只保留了一部分农地。只有捷克斯洛伐克拥有矿产和农地,经济上相对好些。因此匈牙利人认为巴黎和约的规定不公平,时常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为了维持既得利益,于1920年和南斯拉夫联盟,次年又和罗马尼亚联盟。而罗马尼亚又于1921年和南斯拉夫结盟。这就是现代欧洲史上“小协约”订立的过程,目的在于抵制匈牙利的修约野心。

【匈牙利的政变】1918年11月,匈牙利的旧国会中人成立了一个“人民共和国”,想实行民主立宪制度,以赢得境内各族的支持。可是时机不对,再加上政府过于屈从协约国的要求,因此引发了1919年的共产革命。加贝(Garbai)被推举为苏维埃政府的总统,不过实权是在贝拉孔之手。境内有农民和工人的反抗,境外有协约国军队的封锁,前海军少将霍尔蒂(Horthy)又领导了反革命的运动。1920年霍尔蒂率兵进入国都,改选国会,恢复王政。国会议决在前国王查理四世未回国以前,暂请霍尔蒂摄政,于是为了报复,就有了虐待和压迫犹太人的举动。1921年查理四世曾两次回国,意图复辟,最终因为“小协约”和“大协约”诸国的反对而没有成功。匈牙利国内的财政也非常混乱,到1924年时得到了国际联盟的帮助,两年后国家财政才得以恢复。现在的匈牙利政府是一个代表中产阶级的政府,一方面反对共产,另一方面反对复辟。就大体上来说,匈牙利的政治和社会与战前差不多。

【奥地利的立宪政治】1919年初期,俄国和匈牙利的共产党虽然在维也纳竭力鼓吹共产主义,但是奥地利的工人始终采取温和的态度,不曾发生暴动。奥地利人原本就比匈牙利人更加倾心于民主,所以1919年的国会郑重声明奥地利应改为共和制,并将哈布斯堡族驱逐出境。战后的奥地利可分为两个区域:东部的维也纳一带为工业区,倾向于社会主义,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其他地方为农业区,乡农和教士的势力较大,倾向于保守主义,以基督教徒和社会党为代表。1920年的宪法之所以采用瑞士的联邦制,就是各省农民为了避免维也纳民主党人独握政权后压迫各省的一种策略。国会采取两院制,共同选举总统一人为行政元首,只不过大权掌握在对国会负责的内阁手中。

【德、奥合并问题】奥地利发生政变之后,本想加入德国的联邦,来作为自救的方法,但是因为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对,没有成功。巴黎和约中甚至明文规定,德、奥两国非经国际联盟理事会的许可,不得合并。后来奥地利人看到德国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就把此事搁置了。可是自1924年“道威斯计划”实行后,奥地利人又有了和德国合并的想法。两国的生产和关税实行合作,两国的法律亦保持一致的方向。1928年改选总统之后,新内阁中多数人以两国合并为己任,结果引起了1930年后法国人的经济高压政策和德国的经济危机,所以合并之事最终归于失败。奥地利人原本寄希望于民族自决的原则,但是法国害怕两国合并后,德国的实力会大增,于己不利,所以非极力反对不可。这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是不讲公道的。

【捷克斯洛伐克的繁荣和土地改革】中欧各新国中要以捷克斯洛伐克最为繁荣,这是因为其经济状况较为优越,统治的民族又采取宽大的态度,而且政府的领导者多有才能。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制定了两院制的共和新宪法,并选举大学教授马萨里克(Masaryk)为总统。新政府最大的功绩就是土地改革,这项事业开始于1919年,到1926年大功告成。从前的土地只属于数百个大地主,现在五十万以上的农民都拥有自己的田地了。

【宗教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教会问题,二是少数民族问题。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本来信奉罗马天主教,教士大多属于德国人,而且多用德语。1920年捷克人设有独立的教会,改用捷克语,任用捷克的教士,而且另设学校,把宗教作为选学科目,因此引起了罗马教皇的反对。就是如今[1],政教依然未能完全分离,政府和教皇也未能完全谅解。此外,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国内民族的复杂。捷克斯洛伐克人虽然占大多数,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德国人、马扎尔人、犹太人、波兰人和鲁德尼亚人等,各族间因为文化语言的不同,常起纷争,其他民族的人对于捷克人的统治当然不免猜忌。不过马萨里克的政策不但注重公平,而且设法使得全国人民不再感觉到种族的差异。因此1926年以后,各少数民族大多一改以前的反对态度,开始支持政府。政府也尽可能地任用少数民族的领袖,并与之共事;而且实行地方自治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再有不满的意思。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在欧洲新国中进步最大,确实不得不归功于政府当局广阔的心胸。

【小协约诸国的现状】小协约诸国在1921年阻止了哈布斯堡族的复辟,匈牙利又在1922年加入国际联盟时宣称遵守巴黎和约,所谓的小协约其实已经失去存在的理由了。不过这个国际集团仍然存在着,大有以前哈布斯堡帝国的声势。不久波兰也加入小协约集团,声势更盛。自1924年以后,小协约国的一致行动逐渐因为没有必要而消失。因为意大利于1927年又和匈牙利签订了公断条约,引起了小协约诸国的怀疑,法国就乘机将诸国收为自己的“被保护国”。1928年和1933年意大利屡有暗运军火于奥、匈两国的举动,而且公开支持匈、德两国修改巴黎和约的要求。因此不但小协约国之间更加团结,就是法国和它们的交情,也因为主张维持和约的意见一致而日渐亲密了。

第二节 东欧的新国

【波罗的海各共和国(一)芬兰】所谓东欧的新国,就是因为俄国瓦解而出现的六个国家。它们介于俄国和西欧中间,都有少数民族和土地改革的问题,亟待新政府来解决。在俄国西部濒临波罗的海的有四个新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我们可以总称它们为波罗的海各共和国。最北边且最强大的是黄种人所居住的芬兰。芬兰人的文化程度本来比俄国人要高,国内的文盲极少,所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想同化他们而最终没有结果。1917年,他们乘俄国内乱之际宣布独立,先发生了共产党的革命,接着有德国人侵入统治的时期,最终在1919年制定了共和宪法,次年又加入国际联盟。芬兰政府既然脱离了极右、极左的危险,就得以致力于土地的改革,国势日趋隆盛。

【波罗的海各共和国(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独立】芬兰的南边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它们在经济上一直受德国地主的剥削,在政治上一直受俄国官吏的压迫。1917年以后,它们虽然已经宣布独立,但还是受俄国共产党和德国王室军队的夹攻。不过爱沙尼亚最终在1920年正式独立,并成立共和政府;拉脱维亚亦于同年正式独立,并于1922年成立共和政府。至于立陶宛,也曾在1918年迎立德国人为国王,不久就因为德国战败而王政取消。之后俄国共产党又乘机攻入,直到1920年才得到俄国的承认而独立。立陶宛的政情和以上三国稍有不同,因为它除了对付俄国的共产党,还要对付南边波兰的侵略。维尔纳(Vilna)城附近的地方,虽然被波兰所占领,但如今[2]还是两国争持的焦点。

【波兰复国后的疆界问题】波兰在18世纪末被俄、普、奥三国所瓜分,没想到1918年竟然得以复国。新波兰合并了俄、普、奥三国各一部分领土而成,内部极其涣散。最终由于政治家毕苏斯基(Pitsudski)与音乐家帕代雷夫斯基(Paderewski)两个人的努力,在1919年统一了全国。波兰地势平坦,并无天然的疆界,因此复国后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和邻国争地一事。它既和西边的德国争但泽城和所谓的“波兰走廊”(从波兰直通波罗的海而把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境截断的一个地带),又和东南边的乌克兰争加利西亚,还和北边的立陶宛争维尔纳,此外也和俄国争东边的界线。直到1923年,这种边界问题才勉强结束。

【波兰政局的混乱】1921年波兰颁布了新宪法,大体上仿照法国的政体,设总统一人及两院制的国会。1922年的新国会因为不喜欢毕苏斯基的专权,竟然另选他人为正式总统。由于国内政党过多,内阁屡次更迭,诸事不能顺利进行。1926年毕苏斯基率兵包围都城华沙,发动政变,另选傀儡总统而自任总理。此后政治风波不断,国无宁日。毕苏斯基虽然于1930年辞职,但政局混乱的状况并未有所改善。不过由于波兰有法国的支持,所以还能勉强维持在国际上的地位。

【罗马尼亚的困难】罗马尼亚在世界大战后,领土增加了一倍,反而因此发生了领土的争执和少数民族的自决运动,应付起来非常困难。再加上新领土中人民的文化程度本来就高于本国人,1923年的新宪法规定普遍选举后,各地农民又骤然解放,势力大增,因此战后十年间国内常起党争,而代表中产阶级的自由党主政十年,实行高压政策,颇失民心。几经内乱,到1928年时,真正代表民众利益的农民党才出来主政,此后编制预算,整顿币制,并请法国专家来整理公债和修建铁路。罗马尼亚本来是落后的国家,至此乃踏上了发展的大路。

【东欧各新国的共同问题】以上所述的各新国除各自的特殊困难外,还有几个共同的问题:土地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安全问题。各新国因为和俄国为邻,当然对于平均地权不能不格外注意,因此各国政府都有限制大地主的田产、将其余田产分给农民的举动,借以巩固农民阶级的基础。至于各新国领土的划定,在巴黎和会上讨论时就感觉极其困难,因为欧洲东部原本是五方杂处的情形,要想绝对划清,极难办到。再加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又高于境内统治的民族,屈居人下,亦难甘心。巴黎和会和国际联盟虽然曾强迫各新国政府应该尊重境内少数民族的权利,但现在的少数民族往往就是从前的压迫者,一旦主客形势有变,那么被压迫者不免存有报复之心。少数民族受到虐待,自会倾心并迁入邻近同族的国家,因此又发生了许多国际间的冲突。这种情形对于各新国对内的统一和对外的和平都明显有害,但一时也无法解决。此外,各新国的领土多属于旧日的俄国,而俄国对于这一部分领土始终不肯承认,所以各新国就有了安全的问题,于是想要合力以求自保。因此先有罗马尼亚和波兰的联盟,之后有芬兰发起的波罗的海诸国的联合。1922年后,俄国屡次和各新国签订互相解除武装和互不侵犯的条约。不过直到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签订后,俄国和西边各新国的争执才算有和平解决的希望。

第三节 巴尔干半岛上的混乱

【希腊的混乱】世界大战虽然开始于巴尔干半岛上的混乱,但大战结束后,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它的混乱。希腊政局的混乱就是一例。战后的希腊史基本上就是政治家凡尼济罗斯的势力消长史,他在战后的几年声势极盛,直到1920年王室复辟为止。不久希腊又被土耳其打败,王室乃于1923年退位。次年国会宣布实行共和制,此后政局异常混乱。1928年凡尼济罗斯又重组内阁,着手于建设的工作。共和政体的基础因此而更加巩固。

【南斯拉夫王国的内争】战后的塞尔维亚包括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乃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这三族人虽然同属于斯拉夫种,但风俗、文化等很不相同,要组成一家、和衷共济,确实不容易。因此国内各民族对于政治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塞尔维亚人主张中央集权,1921年的宪法就包含这种精神;而克罗地亚各族则认为新宪法是塞尔维亚一族专政的工具,不肯赞同,竭力从事自主的运动。双方相持不下,公然破裂。1929年国王亚历山大为了应急,宣布废除宪法,解散国会,暂时由各族代表组成内阁,统治国家。不过战后塞尔维亚的政治家比较缺乏政治才能,他们能否编制新宪法来满足各族自主的要求,还是个问题。

【阿尔巴尼亚的王政】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西边是1913年成立的阿尔巴尼亚王国。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王室遁走。当时列强想把它瓜分了,后来意大利又想收归代管,希腊和南斯拉夫亦想两国平分了。直到1920年,国际联盟让它加入,它才得以继续独立。1925年定国体为共和,1928年仍改为王政。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的政府因为参战失败而解散,农民起而主政,专以压迫中产阶级为事,终于引起了1923年中产阶级联合夺取政权的事变。此后国内常常发生共产党的暴动,政府也以残酷的方法来对付极端的党人。不过保加利亚的小地主人数较多,所以土地问题不像其他东欧各国那样复杂而困难,因此共产革命不易得手。此外,保加利亚因为马其顿自主问题和直通爱琴海问题,常常和希腊、南斯拉夫诸国发生冲突,到如今[3]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1]指作者撰写本书之时。——编者注

[2]指作者撰写本书之时。——编者注

[3]指作者撰写本书之时。——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