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中古时代的印度和南洋(1 / 1)

第一节 中古初年的印度和佛教

【中古时代亚欧两洲文化状况的比较】世界史上所谓的中古时代,就是从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灭亡时起,到15世纪时止,前后共约一千年。就欧洲方面讲,中古时代的前半期为社会混乱、文化衰落的一个时期,所以叫作黑暗时代;后半期为文艺复兴、列国形成的一个时期,所以叫作中古近世的过渡时代。至于亚洲方面的状况,在这一千年中则和欧洲相反。当欧洲正在黑暗时代中时,亚洲的东部有唐代中国文化的隆盛,极东有朝鲜和日本的开化,南部有佛教的广播和南洋诸国的兴起,西部有阿拉伯穆斯林大食帝国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在中古初期时,亚洲大部分地区差不多都受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教三种文化的照耀,光辉灿烂,和当时欧洲的野蛮黑暗大不相同。到中古时代的后半期,欧洲正在分化为列国对峙的局面时,亚洲方面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统一了欧亚两洲的大部分地区,把亚洲文化的精华陆续传到欧洲,使得西方文化的进步大大得到了促进。这种亚洲大一统的局面亦和欧洲四分五裂的情形不同。总而言之,中古时代的世界其实是亚洲文化的极盛时代,和欧洲的混乱情形刚好相反。因中国史不在本书的范围内,所以我们现在只把中古时代东亚佛教的发展和朝鲜、日本、南洋诸国等逐渐开化的情形大略叙述一下。

【中国玄奘的西游和印度教的复兴】印度自从上古末年笈多王朝衰亡后,到6世纪中叶北印度又有乌阇衍那(Udhyana)王朝的勃兴,逐出嚈哒人,并吞西、北、中三印度,鼓励文学美术,一时文化极盛。7世纪上半叶时戒日王在位,征服五印度,鼓励学术,崇奉佛教,佛教因此复起。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就在此时。后来戒日王去世,阿罗那顺篡立,于648年为中国唐使王玄策所擒,于是印度小国林立,不再能统一了。同时印度的古梵文复兴,研究的人日多。印度教徒就乘机恢复势力,把旧教义加以修改,以迎合潮流而排斥佛教。到8世纪末年商羯罗等出,印度教的新义更明。此后二百年间(8世纪中叶—10世纪中叶),印度西部黄白两种混合而成的拉杰普特族(Rajputs)称霸于印度,建立许多小王国于北方。他们为迎合印度婆罗门阶级中人,竭力毁坏佛教的寺院、僧徒和经典。5世纪以来逐渐中兴的印度教因此再起而独霸印度。印度到此时政治上时起纷争,国外商业亦因婆罗门教徒反对国人出境,以免破坏阶级,从此亦为之衰落。国势文化均渐非昔比,终成为突厥穆斯林和欧洲基督教徒的牺牲品。

【中国佛教的发达】印度境内的佛教在上古时代末年虽已一蹶不振,但是在东亚一带,自从1世纪以来,反而日盛一日,到中古时代的前半期竟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到如今,中国、朝鲜和日本都还不失为世界上佛教信仰的中坚力量。原来自1世纪以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亚方面既有月氏人传播佛教的努力,中国方面又适逢四百年间(220年—589年)魏晋六朝北方民族南下、中原民不聊生的时代,这种主张出世超尘、别寻乐土的宗教当然为民众所欢迎,因此佛教的流行极其迅速。加之当时君主崇佛的很多,而中国高僧西游的为数亦不少。如晋时的法显、梁时的宋云(518年赴印度)都是此中最有名的人。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西游印度(629年—645年),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最值得纪念的盛事。这许多热心佛教的学者,正和当时的日本人输入中国文化一样,尽量把印度的佛经和文化传入中国,所以印度本国的佛教虽已渐渐衰微,中国的佛教反而发荣滋长,蔚成东方文化的光彩。这和同时犹太的基督教经希腊人和罗马人融会之后,蔚成中古欧洲文化的砥柱,几乎完全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两件不约而同、东西相映的奇迹。

【佛教对于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受它的影响而产生了宋代理学上最重要的一派,中国美术亦因此而产生了六朝以来佛洞造像的风气。此外如天文、医学、音乐、文字等无不发生变化。甚至中国最大的文化上的贡献,即印刷术,亦有人以为源于6、7世纪之交隋唐之际僧寺中佛像的像印。至于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中国人发挥,分门别户、盛极一时的情形,更是无待赘述了。从此以后,所谓东方文化两大渊源——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印度的佛教——就合成一大潮流,和西亚与北非的文化汇总于欧洲而成西方一大潮流,成对峙之局,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才成鼎足三分的形势。而印度反而又回到旧境,蛰居于阶级制度之下,不能翻身。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合流的余波,同时传到朝鲜和日本,这两国到此乃完全成为中国化的国家。

第二节 南洋诸国的开化

【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并峙】亚洲中国以南和印度以东的地方,西方人叫它为后印度或东印度,中国人则叫它为南洋,大概指马来半岛和半岛东南诸岛,为交趾支那民族的居地。它地处热带,物产丰富,山岭重叠,交通不便,故土人性情多流于萎靡不振,而且不能创设统一的国家。此地的东北部在上古时代曾隶属于中国为郡县,故中国文化输入最早。后来印度的佛教勃兴于恒河流域,逐渐向东传布,输入马来半岛的西部。于是中国的文化和印度的文化并峙于其地,土人因之逐渐开化,由部落制度日趋统一,到上古末年先后建立著名的国家。就东北部安南[1]一带来说,因为和中国接近,所以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附庸。西部暹罗[2]和缅甸诸地因为接近印度,所以受印度佛教文化的浸润极深,南洋群岛亦因为离印度较近,所以为佛教和印度教势力所及的地方,直到中古末年,方为伊斯兰教的势力所侵入,变为伊斯兰教文化的所在地。南洋一带在现代还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三种亚洲文化汇集的地方,到近来才稍稍掺进一点西方的文化。

【安南的地势】安南在马来半岛中,因和中国接近,所以虽然曾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但是印度文化气息远不如其他各地那么浓厚,我们只能当它为中国文化向南推广的代表。现代的安南包括东京[3]、安南和交趾支那三部分,但是在16世纪以前,所谓安南专指现代的东京和现代安南的北部,南部为占婆王国所在地。

【中古时代的安南】自上古时代末期到10世纪(公元前111年—公元939年),安南虽然有时独立,称为交趾王国,但是始终可以当作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自从1009年后为李氏当国时代,直至1226年止,共二百年,乃改称安南王国。此时安南虽然内乱时起,但是武力很强,始终和占婆王国为敌。李氏之后为陈氏朝(1225年—1400年),对于占婆王国的政策和前朝相同。1285年曾被中国所打败,但是未曾亡国。1414年至1418年中国人曾因占婆王国的求救,占据安南五年。自1428年后为黎氏当国时代,名义上直到18世纪末年为止。最初组织行省,战胜占婆王国,国势很盛。但是自从15世纪以后,所谓国王,只拥虚名。国内有郑、阮两大族的纷争,实际上早已分裂为南北两部。1802年后阮氏统一安南,但是仍旧入贡于中国。

【安南的文化纯属中国】照上所述,可见安南虽然独立,但实际上和中国并没有脱离关系,对于中国文化始终加以崇拜。同时安南与占婆王国一直互相攻击,所以占婆王国始终为印度文化东渐的止境。占婆王国的文化纯属印度一系,凡美术、语言、印度教中的阶级制度和佛教都和印度一样。至于安南的语言、文字、美术、习惯、制度等,大都模仿中国,它的佛教亦从中国传入,和道教混杂不分,而且绝对没有印度教的痕迹。

【占婆王国的兴亡】占婆王国自3世纪到15世纪虽然国势不弱,国内文化的状况和柬埔寨一样,但是占婆人的文化程度不如柬埔寨高棉人那样高。占婆人的立国始于150年到200年印度王朝的建立。不过占婆人系马来种,而非印度种,所以印度文化的输入究竟在印度人入侵前还是入侵后无从断定。至于占婆人的文化程度之所以较柬埔寨人为低,是因为占婆人所处地位低,常受外国侵凌。占婆在中国史上最初见于192年,叫作林邑,当时和印度交往很密。5世纪中叶和6世纪初期曾两次遭受中国人的入侵。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改叫它为环王。10世纪后常受柬埔寨人的压迫。12世纪末年分裂为二,为柬埔寨人的纳贡国。终于15世纪中叶为安南所灭。

【柬埔寨的起源】现代的柬埔寨在古代为高棉族(Khmers)的居地,和下缅甸的蒙人(Mons)同种。在7世纪以前,中国人叫它为扶南王国,至于中国史上的真腊恐怕就是扶南的一部分。此地的文化和宗教都受印度的影响。大概自1世纪以来,印度的势力就已经波及柬埔寨。6世纪以前的柬埔寨历史,我们全靠中国正史上的纪事做根据。6世纪以后才有本地的石刻可考。

【印度文化的输入】照中国史《晋书》上所述,265年以后扶南常入贡于中国,并说“文字有类于胡”。此地所谓胡,恐指字母制度而言,显然源出印度。又说其国旧为女王所治,后来有外国人名混溃征服其地且娶女王为妃。5世纪末年,天竺婆罗门懦陈如入王其国,改变风俗,使同印度一样。后来于6世纪时为真腊所征服。以上中国史中所说的话,大致均已由柬埔寨石刻证实其正确。据中国人所记,外族入侵扶南显有两次:一为2世纪时的混溃(《梁书》曰混填,西方人以为混填之名较正确),一为400年左右的懦陈如。此足以证明印度文化输入扶南至少在400年以前,其来源似为南洋群岛,而混溃似乎就是建立第一个印度王朝的人。印度教和佛教并行国中,互相消长。

【中古时代的柬埔寨】自6世纪到13世纪,我们有梵文和高棉文的石刻可考。第一个重要国王为500年左右的拔婆跋摩(Bhavavarman),一时武功很盛。但是此后直到802年绝无史迹可考。802年到869年间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在位,为柬埔寨名王。12世纪时国势很盛。14世纪以后此地常受暹罗人和安南人的侵略,终于19世纪时变作法国的被保护国。

【柬埔寨文化的两期】柬埔寨的文化和印度有极密的关系,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中古时代,从400年到1400年,文化盛极一时,为建筑宏大寺院和印度教与大乘佛教并峙国中的时代。第二期因受暹罗的影响,为小乘佛教兴起和印度教大衰的时代。唯伊斯兰教的势力始终未尝波及柬埔寨、暹罗和缅甸诸地,这是马来半岛诸国和南洋群岛最不同的一点。

【暹罗的起源】暹罗人原和中国西南的苗族同种,且原居于中国的西南境,后来被中国人不断压迫而南迁。他们自称为泰(Thai)人,相传为自由的意思,在脱离柬埔寨人的统治以后得名。他们南迁后的居地叫作暹(Siem),恐怕就是梵文中“黑”字本音的转音。罗斛人和塔伊人同种,在塔伊人移入暹罗以前,罗斛人居住在现代的老挝。塔伊人的南迁是逐渐而来的,直到12世纪时所建立的还都是小王国,其中以湄公河(Mekong)西支的南奔(Lamphun)为最大,逐渐侵入柬埔寨。13世纪时又有一班塔伊人被元人压迫自北方南迁,势力益盛。当时虽隶属于柬埔寨人,但是终于13世纪脱离高棉人而独立,定都于素可泰(Sukhothai),这就是暹罗立国的第一次,亦可说是中国西南苗族正式建立现代国家的第一次。

【暹罗史的三期】暹罗的历史和印度文化的东渐有极密切的关系。暹罗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讲,即建都于素可泰、阿犹地亚(Ajuthia)和曼谷的三个朝代。素可泰王朝建立的年代已不可考。据1300年时的碑文所记,当时有名王叫作拉玛甘亨(Rama Khomheng),他的势力东到湄公河,西到勃固(Pegu)。暹罗本没有文字,拉玛甘亨始创一种字母。朝廷和国民都深信佛教,都城中佛像佛寺很多。照此碑文所述,当时暹罗的佛教和现代一样同属小乘。这种佛教大概最初由北方中国边地云南一带传来,后来又从西方缅甸输入,所以暹罗人亦可说是曾受中国文化卵翼的民族。

【暹罗第二朝】1350年时有一塔伊古王子的后裔名叫拉玛蒂菩提(Ramadhipati)另建一王国于阿犹地亚,和素可泰王国对垒。到了15世纪乃灭素可泰王国,统一了暹罗。但是兴起的新朝对于佛教仍旧继续尊奉。

1568年国王曾为缅甸人所俘,但是16世纪末年暹罗国势极盛,和中国人与日本人都有外交的关系,而且曾经自愿帮助中国抵抗日本。至于欧洲人东来,自1511年后已有葡萄牙人占据马六甲。不过暹罗人对于西方的教士和商人都能和平相待。

【暹罗第三朝】1767年暹罗为缅甸人所灭,阿犹地亚亦被毁。同年中国人郑昭举兵驱逐缅甸人,建都曼谷,但是不久就因改革佛教过于激烈而被废。1782年部将昭披耶·却克里(Chao Phaya Chakkri)入继王位,这就是中国清高宗所封的暹罗王郑华,为现代暹罗开国的始祖。至于暹罗怎样能够幸存于英法两强国领土的中间而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我们留待现代史中再述。

【缅甸的地位和人种】缅甸虽然北方有中国,西方有印度,东方有暹罗,但是它和外界的关系在马来半岛诸国中实为最少。不过境内人种混杂,所以内乱时起。缅甸人从西北方来;蒙人居于下缅甸,似和柬埔寨的高棉人同种,小乘佛教好像就由他们传入;暹罗人则居于缅甸、云南和老挝三地的中间,中国的佛教就由他们传入。此外还有第四种人叫作骠,在11世纪时居于缅甸人和蒙人中间一带,恐怕就是直接从印度传入佛教的人。不过现在我们对于这一种人在缅甸文化上的影响,还没有充分地研究。

【缅甸文化的起源】缅甸境内虽然包含三个民族,但是他们的文化都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大致相同。缅甸的政治史就是三个民族的流血争雄史,它的文化史就是佛教的盛衰消长史。古代的缅甸在中国史上叫作骠,起源已不可考。大概在6世纪以前,下缅甸已经和南印度交流,传入印度的佛教;至于上缅甸的佛教则含有中国的成分。相传8世纪中叶以后,缅甸的政治中心为蒲甘(Pagan)。蒲甘诸王中以11世纪时的阿奴律陀(Anawrata)最为有名,他既统一了缅甸,又有改革佛教的运动。以后二百年间,蒲甘的佛教建筑和佛教学术都是极其发达的,所以当时蒲甘不但为缅甸佛教文化的中心,而且为东方佛教文化的中心。后来逐渐衰替,到13世纪末年为中国元人所征服。

【缅甸的衰亡】14世纪初,暹罗人曾在缅甸建立两个小王国,这两个小王国都于1364年为建都于阿瓦(Ava)的王朝所灭。阿瓦王朝末年(16世纪)曾有压迫佛教的举动,国人多怨,所以不久就亡了。14世纪中叶时,下缅甸的洞吾(Toungoo)又有一个王国兴起,出现了缅甸第二个名王莽应龙(Bayin Naung,1551年—1581年在位)。莽应龙死后,国势即衰;加之葡萄牙人卷入国内政潮中,国事益坏。直到18世纪才有第三个名王阿龙普罗(Alompra)出现,统一缅甸,一时称盛。缅甸终于1886年为英国人所占领。莽应龙和阿龙普罗都是提倡佛教不遗余力的人,所以缅甸人的生活到如今还浸润于佛教的空气中。

【中古时代的南洋群岛】在南洋诸国中除安南完全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外,其他诸国的文化都源于印度,到如今还没有改变。独有南洋群岛的文化,经过了三期的变化:初期是本地的文化,中期是印度的文化,最后又变成伊斯兰教的文化且掺有中国的成分。这三期的变化,在爪哇岛上最为显著。至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则本地文化始终没有完全消失。大概南洋群岛的命运和文化,差不多随着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的武力和商业的消长而转移。半岛上唯缅甸和暹罗因为地位关系,不太受到这种变动的影响。至于阿拉伯人,因为在中古初年直接从阿拉伯东来,所以南洋群岛上伊斯兰教文化的输入和后来印度的穆斯林并没有什么关系。

【爪哇文化的起源】5世纪以前,爪哇已经有印度文化的国家。在中古时代前半期(600年—1000年),印度的文化逐渐由岛的西部向东普及于全岛。岛上国王虽然多属土人,但是一切制度和风俗差不多纯仿印度,如字母、称号,以及种种迷信,都很显著。10世纪以后,商业和文化都逐渐兴盛。中古时代后半期中国元人曾经远征一次,无功而返。爪哇境内的各国常起纷争,所以亦就衰替了。至于伊斯兰教的势力,在7世纪时已逐渐伸入爪哇。穆斯林先布教于上流阶级,逐渐普及于下流社会,直到15世纪时,爪哇岛上的印度王国才完全消失。

【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文化】至于苏门答腊一岛,因为气候不好,丛林太密,所以印度和阿拉伯势力的侵入不如在爪哇那样彻底。苏门答腊在古代所受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经过与情形,已不可考。就中国史上所记的推测来看,大概和爪哇差不多,自上古直至中古为印度文化输入的时代,到中古末年,伊斯兰教文化乃代兴了。婆罗洲的文化状况亦和爪哇、苏门答腊的一样,不过印度文化的遗迹留存到今的,不如其他两岛那样多。

[1]为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编者注

[2]中国对泰国的古称。——编者注

[3]即河内。——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