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造软实力(1 / 1)

什么是软实力

农业经济时代,一斤小麦生产出来售价2元;工业经济时代,小麦酿成啤酒售价20元,是农业经济时代售价的十倍;如果20元钱的啤酒分开包装,在酒吧销售则可能是200元,又是十倍,这是服务经济的效果;最后,在体验经济时代,农场主把农场复原,建成以种小麦、酿啤酒为主题的农庄式主题公园,开展耕地、种小麦、酿啤酒等参与体验式游戏,获得的总价值就可能是500元。为什么同的小麦在不同的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价值差别如此之大?这就是软实力的魔力。

“软实力”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并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学界颇为流行的一个新概念,意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化的硬实力以外,也包括由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有形物质力量的硬实力而言的。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速和信息社会的崛起,区域、城市甚至国家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决定一个城市和地区影响力的,不再只是GDP、人均收入的多少,更是城市吸引力、城市魅力的大小;不仅是有形的竞争,更是无形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

如果说硬实力是一国或一个城市对其内在存量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能力,那么软实力则首先体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软实力所具有的扩张性、延续性和传导性,将突破时代界限和有形竞争,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未来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表现为城市间软实力的竞争。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到不同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量有所不同,而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对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具体可以体现为信息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等,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的核心优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有形自然资源的获取,局限于对优势交通区位条件的占有,局限于对密集资金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是越来越体现为对无形的文化特质、竞争标准、科技专利、版权价值、服务体验等的方面的占有。即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强调原有的硬实力之外,日益呈现出脱离有形实体的“脱物化”倾向,以无形因素为核心体现的软实力地位日益提升。体现在具体的三次产业中,以物质生产为导向,以资源占有、投资引导的增长方式的空间日益让位于以生产虚拟产品的第三产业。

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中国到了不得不重视软实力的时代了。软实力不仅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增长沿袭的依然是一种外延式的、数量型的增长模式(即以硬实力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内涵式、质量型的增长模式(即以软实力导向的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沿海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资本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在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缺乏和环境承载力的多重制约下,呈现出边际产出递减的趋势。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各地以降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招商引资竞使城市间的产业经济日益成为“候鸟经济”。而且,这种强调经济投入为主的硬实力更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表现为波动性过大的经济周期,不是长期相对稳定并可赖以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

相反,以城市文化、生活环境、居民整体素质和休闲消费氛围为代表的城市软性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为,软实力是短期内难以复制的,而硬实力则相对容易复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力为核心体现的软实力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长期竞争力。

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硬实力影响遍布全球,而以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为体现的软实力影响也是无孔不入。美国文化输出其价值观,通过文化这一软实力来保证美国在各方面的世界霸权。数十年来,以好莱坞电影、有线电视、流行音乐、快餐业为代表的美国生活方式,席卷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韩国通过有计划地实施文化立国战略,通过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奇迹一举提升了韩国的软实力。一股强劲的韩流从影视到歌曲,从游戏到服装,从时尚产品到工业设计风行亚洲,至今势头不减。一部名为《传奇》的网络游戏让亿万中国网游迷们如痴如醉;一部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掀起了又一轮韩国热,直接拉动了韩国餐饮、图书、服装、旅游的市场份额。据韩国官方统计,在《大长今》的示范效应下,当年前往韩国的游客人数增加了15%之多。

对此,美国学者沃尔夫曾断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软实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也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把握,以及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绿色GDP、循环经济、环境有友好型经济等一系列全新的执政理念。整个国家乃至许多城市,日益关注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观和竞争观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城市日益关注其文化实力、魅力指数、幸福指数,开始强调城市的个性,开始追求城市环境的舒适和自然,开始深度挖掘每个城市背后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一些先知先觉的城市从打造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纷纷打起人居牌、旅游牌、环境牌、生态牌,希望通过自身的城市魅力和整体的城市综合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已不再是遵循传统思路的竞争。

城市之间的分工就像一个家庭的分工:有的城市先行一步发展起来了,但由于只重视工业,其扮演的可能是家庭里面的厨房的功能;有的城市可能已经发财了,但是由于不注意环保和生态,它就变成了厕所的功能;有些城市可能具有后发优势,发展生产产业、环境友好产业,最后可能变成了家庭里的客厅和卧室。

北京市在刚刚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定位去掉“经济中心”这一提法,淡化追求经济硬实力的需求,目的就是要避免片面追求城市硬实力的经济功能,明确北京将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实现突破,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

而今,当中国的珠海、大连、三亚、丽江等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成功地获取了城市发展的突破时,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由早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到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变,关键取决于城市能否培育起难以复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城市能否发展并培育来以文化为核心,以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具体体现的软实力。

成都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形象宣传、产业升级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进展,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城市在打造软实力上的成功实践。成都的软性资源已经并且将不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几年来,成都以其独有的城市魅力在城市中国的版图上喷薄欲出,成都的软实力正一次次令世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