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是老丞相杨素之子,出身显贵之家,官至礼部尚书,这个被杨广委以重任的人怎么会造反呢?一切都得从头说起。
杨素既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又是杨广夺取太子之位、登基、平叛的关键功臣。杨广当皇帝后,杨素权倾朝野,无形中对杨广形成了巨大威胁。杨广内心非常忌惮,对杨素“内情甚薄”,表面上礼遇有加,却找借口让杨素多休息,不让他参政议事。太史官说隋地所属的分野将有重大的丧事发生,杨广马上把杨素从越国公改封为楚国公,因为楚地和隋地属同一分野,杨广想借杨素来拦挡丧气。
大业二年(606),杨素病重不起,杨广频繁派遣名医前去诊治,还赏赐许多药品。但暗地里,杨广逼问太医:“杨素什么时候死?”病榻上的杨素不肯吃药,弟弟杨约就劝他要吃药养病。杨素悲哀地说:“我难道还要活下去吗?”杨素死后,杨广对近臣感叹说:“杨素不死,终当灭族。”现在杨素死了,杨广可以放心地给他立碑颂功,赞扬杨素“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是“竭尽诚节”的“茂绩元勋”。
杨素没了,杨广依然提防着杨家。
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长得体貌雄伟,有一副漂亮的须髯。但他小的时候呆头呆脑,有人就怀疑杨玄感的智商不正常。杨素坚定地对众人说:“我这儿子一点都不痴。”长大后,杨玄感文武全才,很快升为二品官,在朝堂上和父亲杨素并列而立。杨坚看到后,给杨玄感降了一等官衔,杨玄感拜谢说:“想不到陛下如此宠爱微臣,在公廷之上让我有机会敬奉父亲。”转任地方官后,杨玄感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对地方上的大小事务知道得一清二楚,属下官吏不敢有丝毫隐瞒。杨素死的时候,杨玄感正在担任宋州刺史,因为父忧去职。翌年,杨玄感被起用为鸿胪卿,继承了杨素楚国公的爵位,不久又升迁为礼部尚书。
杨玄感和杨素一样,感觉到了杨广的猜忌之心,内心十分恐惧。但杨玄感和消极害怕的父亲不同,采取了积极反抗的态度。再加上显贵的家世、顺畅的仕途,这让杨玄感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念头。他看到朝中遍布父亲的门生故吏,而朝政越来越紊乱,就和几个弟弟阴谋推翻杨广的统治,先拥立秦王杨浩,再取而代之。
大业五年(609)夏,杨玄感跟随杨广出巡吐谷浑。六月初八,行进到大斗拔谷这个地方的时候,山路隘险,风雪晦暝,车驾狼狈混乱,杨玄感就想袭击杨广的行宫,发动政变。叔叔杨慎拉住杨玄感说:“现在的隋朝,民心统一,国内没有大乱,尚不可图也。”杨玄感觉得有理,这才没有动手。
杨玄感知道要起兵首先要有军队,所以四处活动,想谋个军职领一支部队。他找到兵部尚书段文振说:“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现在地方上不稳,我愿意执鞭行阵,追逐军功。段公负责兵部,能否通融一下?”段文振告诉了杨广,杨广很赞赏杨玄感的态度,对群臣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言不虚。”于是杨广重赏了杨玄感,开始让他参与部分朝政,有时也交付部分军队。
隋朝处于鼎盛时期,杨玄感不敢贸然动手,当隋朝国势衰落,杨玄感动手的机会就到了。
大业九年(613)春,杨广二征高句丽,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粮。
这时,杨玄感看到百姓怨声载道,人心思变,就和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密谋造反。他计划先让杨广率领的前线大军没有饭吃,饿得他们打败仗,到时候好浑水摸鱼。因此杨玄感截阻后方的粮草,不及时发送前方。杨广派使者逼促,杨玄感就托词“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杨玄感的弟弟武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都在辽东军中打仗,也被杨玄感秘密派人召了回来。
当时,来护儿的水军还聚集在东莱海面,没有按期出发。杨玄感决定抓住这件事情作为起兵的借口。他让家奴伪装成朝廷使者,从东北方向匆匆赶来,谎称:“来护儿造反了!”接着杨玄感就以勤王防贼的名义,关闭黎阳城,正式起兵。
杨玄感在黎阳城内大拉壮丁从军,取帆布为甲,扩充军队,又按照开皇时代的旧制设置属下官吏,同时移书周边郡县,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要求各地派军,集结到黎阳听候调遣。
因为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以及连年征战,民不聊生,隋朝的天下已经堆满了干柴和硫黄,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杨玄感点燃了第一把火。他起兵后,喊出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口号,极具吸引力,一时间各地从者如流,连远在余杭的江南百姓刘元进都举兵响应。杨玄感起兵还在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导致了大分裂。大批年纪相仿的贵族官僚子弟赶到黎阳“共谋大事”,包括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四十余人。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人都响应杨玄感起兵。
在众多响应的贵族中,有一个人是杨玄感的刎颈之交:李密。李密的爷爷李耀是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蒲山郡公,他自己才兼文武,尤其喜欢研究兵书,平日以救世济物为己任。李密年少时,曾用蒲草做的鞍鞯骑牛,挂一卷汉书在牛角上,边骑牛边看书。牛角挂书,典出于此。杨素正巧路过看见,慢慢走到这个后生后面,问:“哪里来的书生,这么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下牛参拜。杨素问他读什么,李密回答说是《汉书》的项羽传。杨素惊奇之余,和李密交谈,对他大为赞赏。回家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杨玄感因此和李密倾心相交。
李密长大后,继承了蒲山郡公的爵位,散尽家财养客礼贤,结交各界朋友。大业初年,杨广曾授予李密亲卫大都督的职位。李密不喜欢,称病辞官回家休养去了。听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后,李密马上冲出家门,赶来相助。黎阳城收兵纳贤,力量迅速壮大。
起兵引起这么大的回响,出乎杨玄感的意料。一开始的时候,他还用“讨伐来护儿”为号召,后来索性撕去伪装,将起兵矛头直接对准杨广。杨玄感还把死去的老皇帝杨坚给搬了出来,说:“先公杨素曾奉高祖文皇帝遗诏,曰:‘好子孙为我辅弼之,恶子孙为我屏黜之。’”因此,杨玄感有为朝廷驱逐暴君的权力和义务。而杨广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显示他就是一个暴君、昏君,所以杨玄感“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昏,更立明哲”。
这样的政治宣言引起了天下一片赞誉声。
杨玄感的宣言传到前线,辽东战役正在关键时刻。杨广充分发挥隋朝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命令将士每人装土填一个布袋,然后将土袋堆到辽东城前。百万大军,每人堆一袋,很快就铺成了一条宽三十步、和城墙一样高的“鱼梁大道”。隋军真正做到了将辽东城围得水泄不通。天下头号能工巧匠宇文恺已经死了,杨广又挖掘出一个叫作何稠的高手。他为杨广建造了“六合城”,带到辽东来。这是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布列甲士,刀枪如林,旗帜飘扬。此外,杨广还造了高于辽东城的楼车参与攻城。隋朝大军日夜俯射辽东城内,打得高句丽人毫无还手之力,哀号震天。
杨玄感造反后,这一切都成了无用功。中原腹心大乱了,征服一座辽东城又有什么用呢?杨广勒令全军前队变为后队,后队转为前锋,反身杀回中原,务必要将杨玄感大卸八块。
隋朝第二次讨伐高句丽的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场了。高句丽守军一夜之间,发现隋朝大军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开始还以为是杨广使诈,连出城查看消息都不敢,只在城内鼓噪,高喊“追击、追击”。高喊了两天,高句丽人见城外还是没有动静,这才派几千士兵追击,结果追上了若干老弱病残和掉队的散兵游勇。隋朝囤积如山的军需物资和攻城器械,全部成了高句丽人的战利品。
东莱的来护儿忽然听到各处在传闻“来护儿造反了”,觉得特别诧异,没几天又听说“杨玄感谋反了”,这才知道怎么回事。来护儿不顾部将们的反对,毅然决定停止进攻高句丽,挥师西进,同时派儿子来弘、来整去见杨广,解释自己没有造反。杨广对来护儿擅自撤军的行为非但没有责怪,还对来弘、来整二人说:“你们父亲擅赴国难,真是个诚臣。”
此时坐拥大军的杨玄感正挥兵围攻洛阳。
辽东前线的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卫将军屈突通和来护儿的部队及时回军,迅速对杨玄感形成了反包围。
杨玄感的谋主是李密,他给老朋友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进取之策。上策是趁辽东大军仓皇南撤,士气和战斗力低落,主动北上占领幽州,断绝杨广后路,如果正面消灭了杨广,天下就定了大半;中策是趁关中空虚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到时局势再坏也能够割据地势相对封闭的关中地区,称霸一方;下策是就近进攻东都洛阳,但胜负难测。
杨玄感选择了下策。因为他觉得自己为天下人起兵,如果连近在眼前的洛阳城都不攻克,如何示威?同时隋朝百官的家眷都在东都,占领洛阳可以产生巨大的政治威慑力。于是,杨玄感渡过黄河,全军围攻东都洛阳。
杨广指定留守洛阳的是皇孙越王杨侗(故太子杨昭之子),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辅助。
洛阳守军看到杨玄感气势汹汹,不敢接战,全力固守,坐等援军。
洛阳城是百万民工修建的新城,城郭坚固,城内物资齐全。杨玄感的军队一直难以攻克,困在了坚城之下,结果被四处赶来的隋军给反包围了。
杨玄感不仅缺乏战略眼光,而且在用人上也犯了错误。他在征战中俘虏了隋朝著名的文臣、内史舍人韦福嗣,就轻易收为心腹,将军旅机密都和他商量,冷落了李密。韦福嗣不想造反,只是做了俘虏才无奈加入杨玄感一伙。每次商议政事的时候,他都首鼠两端,说话模棱两可。杨玄感要他发挥特长,写讨隋檄文,韦福嗣坚决不肯。
李密劝杨玄感说:“韦福嗣并非我们一路人,心怀观望。杨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李密建议杨玄感将韦福嗣斩首谢众,但杨玄感不同意。李密知道自己不会被杨玄感信任和重用,退出来对亲近的人说:“楚国公造反了,却不想取胜,怎么办?我们迟早要成为俘虏!”后来韦福嗣果然找了一个机会,逃入东都洛阳,重回隋朝阵营——结果被杨广斩首示众。
杨玄感也有优点。他是一员猛将,作战时手拿长矛,身先士卒,锐不可当,军中将他与项羽相提并论。而且杨玄感善于治兵,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力。因此杨玄感的军队虽然是短期拼凑而成,但战斗力很强,战无不胜。洛阳的攻防双方僵持之时,镇守大兴的刑部尚书卫文升组织起两万军队,东出潼关救援洛阳。卫文升救援心切,主动挑战,杨玄感佯败,把卫文升引入埋伏圈,大获其胜。几天后,卫文升再次挑战。激战时,杨玄感让人大呼:“官军捉住杨玄感了。”关中部队不明真相,一下子懈怠下来,结果被杨玄感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散。卫文升只带着八千人退回关中。
尽管取得了一些周边战斗的胜利,但杨玄感与隋朝大军纠缠,没有巩固的后方,粮草和军务供应很快就告罄了。于是杨玄感下了一步险棋,驱赶全部军队与隋朝大军决战。双方在北邙(洛阳北方的邙山)混战,一天内交战十几场。混战中,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被流矢射死,杨玄感这才感到情况有些不妙。此时,杨广完全缓过劲来了,从容派遣武贲郎将陈棱进攻黎阳,又派屈突通守住河阳以防止杨玄感北逃,同时让宇文述和来护儿两人率领大军找杨玄感厮杀。
杨玄感意识到继续纠缠下去,自己就要变成瓮中之鳖了。他想起了李密之前的中策,决心跳出隋军的包围圈,进军关中。进军前,杨玄感派人去关中大造舆论,说:“杨玄感已经攻破东都,现在来取关中了。”李密对杨玄感说,进军关中是最后一搏,兵贵神速,切勿与隋军纠缠。杨玄感点头同意,率军冲过潼关,进入关中。杨广当然不会放过他,派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在后面追赶。
杨玄感开始进军很快,到达弘农的时候,有父老拦住杨玄感说:“弘农城空虚,城中囤积了许多粮食,很容易攻下。占领弘农,进可以绝敌人之食,退可以割地自保。”杨玄感一下子被弘农这块蛋糕给吸引住了,挥军攻城。结果弘农城一点都不好攻,猛攻三天都没有攻破。三天后,宇文述的追兵到了,缠住杨玄感军队,厮杀不放。杨玄感只能且战且行,结果连战连败,力量越拼越小,最后大败,向上洛(今陕西商县)方向逃窜。
八月初,杨玄感逃到了一个叫作葭芦戍的地方。他日夜奔波,已经精疲力竭,迈不动脚步了。杨玄感自知末日来到,对弟弟杨积善说:“我们失败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杀了我吧。”于是,杨积善抽刀杀死了哥哥,然后自杀。但杨积善自杀的时候力道不够,没死成,被搜索的隋朝官兵俘虏了。追兵割下杨玄感的脑袋,和杨积善一起送给杨广。杨玄感之变就此结束。
杨广下令将杨玄感在东都闹市暴尸三天,然后千刀万剐,最后将骨肉烧成灰,扬灰解恨。杨玄感也被灭族:弟弟杨玄奖是义阳太守,叛乱时想跑去和杨玄感一起干,结果被郡丞周琁玉杀死;弟弟杨万硕从辽东前线开溜,不知道是头脑发昏还是吃不了苦,竟然一路慢腾腾地走,还住在隋朝的传舍中,结果被传舍负责人许华招呼官兵绑得严严实实,押送至涿郡斩首;弟弟杨民行,在大兴担任朝请大夫,在叛乱发生后被就地斩首。几兄弟全被千刀万剐。杨广还不解恨,下诏改杨玄感一家姓氏为“枭”,公布天下。
之后是漫长的追查杨玄感同党的工作。裴蕴是这方面的专家,一共杀了涉案人员三万人,全都诛灭全家,另有六千人被流放。杨玄感起兵初期,为了争取民心,将黎阳的囤粮发放给了周边百姓。事后,凡是领过囤粮的百姓全部被坑杀。结果,杨玄感之变的军事行动很快结束了,但更大的恐怖气氛一直笼罩在相关地区,久久不散。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和杨玄感的族叔杨询秘密进入关中地区,躲匿在杨询妻子的娘家,结果还是被邻居告发了。李密被捕后,先是关押在大兴,后来又和同党一起被送往杨广的巡行之地——高阳(今河北定县)。
途中,李密对同党们说:“我们性命危在旦夕,如果到了高阳,下场既悲惨又恐怖。幸亏还在途中,我们不想想怎么逃跑,还等什么?”同党均表示同意。有个同党私下里藏了许多金子,李密就让他把金子送给押送的官员,说:“我们就要死了,这些金子拜托你来保管,一部分改善我们几个人的待遇,其余的都送给你。”官员得到了金子,乐得合不拢嘴,不自觉地放松了对李密一行人的看管。
等出了潼关,看管已经非常松了。李密等人得到押送官员的允许,去集市上吃饭喝酒,每次都狂食豪饮,大声喧哗,通宵达旦。押送官员觉得这是几个犯人在做“最后的疯狂”,不以为意。结果到邯郸时,一行人夜宿村中,李密等七人夜里挖墙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