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理学社(下)
“杨军门,左季高觉得,这洋务完全可以发展成一个学派!”
与曾涤生二人不同,左宗棠是杨猛的人,他知道杨猛要干什么,按捺住心中的火热,左宗棠说出了杨猛要说的话。
“季公此言不差,洋务当成一路学派的!”
曾国藩的高参罗泽南也发了话,但杨猛依旧不予理睬,只是将双眼定在了曾涤生的脸上。
左宗棠、罗泽南的提议被杨猛无视了,两人也同时把目光转向了曾国藩。四个人就这么在大堂里静坐,过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曾国藩起身,给杨猛深深的施了一礼,这可不是平常的见面礼,而是执弟子礼!
“杨军门,涤生受教了,若不是杨军门点醒,涤生恐怕还是浑浑噩噩,不知所处不知所终!”
学无先后达者为先,领进门的就是师父,这杨老三虽说年轻,但确实给三人打开了一扇大门,所谓师父领进门,也不过如此了吧?
曾国藩领头,左宗棠和罗泽南也是一样,在堂下执起了弟子礼。
“你们仨可是看杨老子有早夭之相,在拜我吗?甭弄那些没用的,老子没读多少书,不知道礼道是什么玩意儿,老子最重的就是实效,不管你们怎么看杨老子,老子还是要问,那《战争论》你们读过了吗?
如今是生死存亡之秋,不会打仗,就活不下去,没有军功,没有地位,什么洋务啊!受教啦!都他妈是虚言,老子不想听别的,就想听听你这个湘勇的带头人,是如何理解打仗这事儿的!”
曾涤生的湘勇,看着是比绿营兵强不少,但在杨猛的眼里,这湘勇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要啥没啥不说,这战法也不成,领头的曾涤生不识兵事,就是大忌讳!
遇上太平军的悍将,或许这曾涤生能胜一时,但遇上杨秀清、石达开这样天生的高手,他也只有吃瘪的份儿了。
曾国藩最终会胜利不假,但这位打的不好,武汉三镇也要受牵连的,若是兵力足够,武汉三镇就是个屠场,若是兵力不够,武汉三镇的铁三角,也就变成了八面漏风的破庙。
而杨猛如今的局面很是尴尬,打的好了,会被调出武汉三镇,打的不好,又面临着丢城失地的危险,太平军的战场,在江苏和安徽一带,两湖还是别来为妙。
杨猛揪着《战争论》的事儿不放,曾国藩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
“杨军门,涤生愚钝,战争论是一部鸿篇巨著,虽说字字珠玑、句句璀璨,但涤生读了两遍,仍旧有些不求甚解,想要评价这部巨著,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勉强可以。”
曾国藩这么一说,左宗棠和罗泽南也是一脸的苦笑,他们哥仨现在是难兄难弟,看来不仅他俩没看明白,曾涤生也是如此。
虽说没看明白,左宗棠和罗泽南还是觉得学了好些东西,这部《战争论》曾涤生的评价不错,绝对是鸿篇巨著!
问了半天,答案就是三个字,没看懂!杨猛也有些诧异,但转头一想,也是!这《战争论》虽说是经过翻译的,但一些术语还是被杨猛保留了下来。
武器不同,战争的场面也就不同,虽说战略战术什么的差不多,但战争论的字数不少,七八十万总是有的,三人要是能一下看明白,那才有鬼呢!
不说别的,单单一个战争迷雾,这三人就得好好的思量一番,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心急了。
“嗯!我心急了!这书重要,弄个皮书包随时背在身上,宁可毁掉,也千万可别让长毛给得去了。”
杨猛这话说的是实话,杨秀清、石达开,本就厉害再让他们得了这部书那还了得?熟悉了火器的用法和战略战术,就是新军打太平军,也会麻烦无比的。
“明白了!”
三人齐声应了一句,倒是有些学生的模样,瞧三人急切的表情,杨猛也不打算卖关子了。
“这洋务的书籍你们也看了,我只问你们一条,这洋务是该重物呢?还是该重人?
若是重物,咱们花银子买就是了,英吉利不卖给咱们,还有米利坚、法兰西、德意志等国,若是这几国都不卖,那就有些麻烦了!
若是重人的话,这三五年、七八年也培养不出合用的人才,若想培养精熟洋务的人才,培养期也是以十年来计的,这话算我抛砖引玉了!”
谈洋务,这杨老三也是隔靴搔痒,不说具体的洋务事宜,反倒说起书籍来了。
“杨军门,我的意思是重人!这洋务的书籍,怕是不少,咱们发展一个学派如何?”
说话的依旧是左宗棠,而罗泽南也点头认同,只是这曾涤生却沉吟了起来。
“杨军门,重物如何?重人又如何?您刚刚只是说了些皮毛,能否再深入一些呢?”
还是这曾涤生的话,符合杨猛的意思,深深的看了一眼左宗棠,这骡子也是被洋务看花了眼,失了本心了。
“重物!简单,之前林公曾做过,怕是你们也想这么做,去商埠购置洋炮。但这么做的话,咱们就不能自制了,而且洋人卖给咱们的枪炮,怕也不是最好的玩意儿。
重人!这与朝廷的大政有些相冲,但我也得说一下,想学洋务,就得往西洋派人,咱们自己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是不成的,你们说是不是?”
重人,就是与朝廷的大政相冲,这事儿杨猛要看一下曾涤生的态度,若是他不想这么干的话,那此事就要重新计较了。
“杨军门说的不错,但世事糜乱,我辈读书人也该做些成就出来的,即使朝廷不允,咱们做出了成绩,还怕朝廷怪罪吗?最多功过相抵不予追究,现今这名声已经不重要了,保国护教才是关键!”
能让曾国藩说出这番话,很不容易了,看来洋务对他的冲击,真是不小,但更大的原因,恐怕就是虎视眈眈的英吉利了。
说这话,也就说明曾国藩没有理解,朝廷的本意,满清为何要力阻洋务呢?原因更简单,满汉相争而已!打压、遏制汉人,就是朝廷的大政,虽说一直没有明说,但从康熙开始,皇帝们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满清必须要灭掉,要推翻的原因,因一己之私,遏制四万万人的前途,如有必要,杨猛也可以顺手抹去这个族群的。
为了区区几百万人的利益,让四万万人沉沦苦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取死之道,若以后的事情实在是难办,为了多数人抛弃少数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现在的曾涤生,还是不太成熟,而对于杨猛来说,这种政治上的不成熟,却是最好的突破点,杨猛找到这个突破点的法子也简单,就是四色棍登基时,曾涤生差点引来杀身之祸的三条奏疏,若是没有这个,杨猛也不会轻易的撼动曾涤生的心防。
现在的曾涤生,还不是老于权术的政客,他只是心有一腔热血的官场新丁而已,虽说有个十年七迁的大好名头,但那也是托庇与穆彰阿的关系,单凭他的本事和能力,十年七迁,显然有些超擢了。
“嗯!说的算是不错!我来说说这人吧!本朝有个龚振麟,弄出了铁模铸炮法,使铸炮的速度大涨,这在庚子一役之中,是个功绩,这是什么,说的笼统一点,这就可以算是洋务!
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富国强民而已!所以说,办洋务,目光不能短浅,凡是能够富国强民的,都可以划归到洋务的范畴,所以说这洋务,不单单是学西洋之法!”
杨猛的这一论调,三人还是支持的,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片面局限,富国强民,才是正正经经的名正言顺,见三人频频的点头,杨猛也就有了继续说下去的由头。
“再说说前明吧!列强为何不敢犯前明?当时的大小弗朗机的战船数量,可不比英夷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明的火器犀利。
前明的火枪,那是套筒的,双层枪管,耗工费时费钱,但却极不易炸膛,现今不要说绿营和八旗的鸟枪抬枪,就是万斤的大将军炮,都不敢足量装药,差的是什么?
细致!办洋务,每出一件东西,都要精工细作,坚持下去就是传承,没有细致这两个字,洋务只是一时之功而已!
想要做到细致,咱们必须要重视人才,林公当年不是没造过火轮,缘何失败了呢?用的是洋人,洋人做事不尽心!不尽力!所以办洋务,最终要靠的还是咱们自家人!
现今的条件不足,咱们要办洋务,就得物、人并重,一方面购置西洋的火器,另一方面遣人去西洋学习洋务之法。
器物,各大商埠都能买得到,这人的问题,我就做不了了,需要你们三人去做!”
杨猛加上实例之后,这话的可信度,那是十足十的,最后说到人选的问题,三人的心里也就有了计较。
“杨军门,左季高说的不错,要办洋务用的还是读书人,想要倡洋务,理应把他办成一个学派!”
这话曾涤生主动提出来,那是再好不过的,话说到这里,岳州之行也算是完满了。
“那是你们三个的事儿了,你曾夫子挑头,选一批脑子灵活一些的读书人,年纪不要太大,二十左右岁最好!这学派的名字,就由你曾夫子来起吧!”
这话一说,左宗棠和罗泽南纷纷附和,但曾国藩的脸上,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杨军门,我不过是一门外汉,办学派,您比我有资格!这个大任,涤生是万万接不得的,涤生宁在您的手下受驱策,也不愿做那尸位素餐之人!
学派之事,还是有杨军门来掌舵吧!”
曾国藩说的是实话,对于洋务他是个门外汉,贪天之功为己有,是要背万世骂名的!
“我?你那名字曾国藩我写起来都费劲,你让我办学派,不要笑死天下的读书人呐!
这样吧!咱们退而求其次,就建一个学社如何?如今在湖南大行其道的理教学堂不错,就叫理学社如何?
你曾涤生做魁首,以声望聚拢天下的有识之士,左先生与罗先生,做你的左膀右臂,说起这洋务咱们都是门外汉,但这并不妨碍咱们办洋务呐!”
杨老三这话又有深意,理教学堂,曾国藩听说过,与罗泽南的学堂差不多,半天学经,半天学武,正是符合时宜的,虽说曾国藩的反应稍慢,但杨老三与理教学堂的关系,在话里也明白的很呐!
“既然杨军门已有了现成的东西,那涤生愿受驱策!”
曾国藩这话撂了出来,理学社也就算建成了,虽说涉及到了理教学堂,但这理教学堂,做的事情不差,罗泽南也点头赞同了,至于左骡子,点不点头都一样。
“那好!理学社就算是成立了!曾夫子做魁首,左先生、罗先生是副魁,我这人没学问没涵养,但有钱!
先期的经费十万两,我杨三出了,这笔钱主要用于购置理学社的房产和接济那些贫苦的读书人,这些人送去外洋之后,他们家人的一切用度,理学社包了!”
“好!”
“好!”
“好!”
杨猛的大气,博得了三人的叫好声,这事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