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筑牢理想信念是关键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与筑牢理想信念是密切相关的,“三观”、“四信”修养是干部素质的关键,是树立新“三观”的基础。
建设一支适合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党要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完成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靠三点:一是正确的理论和路线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三是党的各级组织坚强有力。这三条中,干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要靠干部贯彻落实,人民群众要靠干部组织和动员,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影响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要靠干部研究和解决。邓小平同志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道理就在这里。
一、“四信”是干部素质的根本
信念是主体坚信某种学说正确,坚信某种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及未来价值的持久的观念。正确的信念以真理性的认识为基础,以对未来价值的肯定为动力,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坚定追求。因而,信念是真理确认与价值认同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体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信念首先是“信”,是由相信到信心,再到信任,在信心、信任的基础上再形成信念。信念比信心、信任更坚定、更持久,具有稳定性。它以对真理的坚信与对价值的认同为基础,坚信有美好未来。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一个人的信仰,会成为他行动的指南,事关人之灵魂、国之兴衰。信仰以信念为基础,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种信念,是一切信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居于统摄、支配其他信念的最高信念,统率和影响着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信念受信仰的影响和协调,支撑着信仰。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力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行动中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心一般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使自己有把握完成某种任务之上,是比较具体的心理状态,它是实现某一奋斗目标的坚定心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心所指向的具体事物虽可能不同,但它对信念起着重要的支持功能,使正确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信仰能持久坚定下去。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始终对自己所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他的信仰就不会动摇,信念就不会丧失,就会不懈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拼搏。战争时期,有多少共产党员唱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走上了敌人的刑场;建设时期,有多少共产党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而一个干部一旦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失去了信心,他的信仰就会动摇,信念就会丧失,意志就会衰退,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努力,从对事业的追求转而变成了对金钱的追求,完全走向反面,落得可耻的下场。
信任,主要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实际上也是对党和国家政权的信任。进一步来说,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领导干部只有通过称职有效的工作和严于律己的行为才能取得这种信任。由于我们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由于我们的成就和力量,我们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这是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历史的变革中,经不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考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热衷于追名逐利,甚至贪污腐败,为非作歹,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状况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整个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令人鼓舞的历史变革。但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有的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某种疑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产生动摇;有的干部在物质生活或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干部在各种**面前随波逐流,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腐败堕落。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的一个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领导干部来说,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真正形成并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和革命品质,特别要解决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构成这一大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党内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要提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指引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核心就是要牢固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联系今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世界观建设尤其要突出两个问题。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要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问题。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一定的政治方向,集中反映着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中国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如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或者走回头路,固守以前的僵化模式,中国人民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所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关系到党和国家荣辱兴衰的根本性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技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认识必须充分清醒,态度必须充分鲜明,行动必须充分自觉。决不能因为暂时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而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第二,要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立场,不单是指阶级立场,它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对于党和领导干部来说,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想问题、办事情,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都是十分必要的。党员领导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干实事。那种置人民安危于不顾而只顾自己蝇营狗苟的腐败行为,那种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尸位素餐的官僚主义行为,都是从根本上丧失了人民的立场。第三,要把握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牢牢把握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才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屋建领地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才能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以高度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以及灵活性,坚持做到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目标而奋斗。第四,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讲政治纪律,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纪律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规定去做。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按照党章和有关组织纪律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五,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要加强学习,重视实践。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鉴别是非和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区别真伪,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其次,要坚持从战略和全局上看问题。要重视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发展前途,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再次,要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洞观毫发,防微杜渐。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察觉并判断那些起于青萍之末的思想动向,随时抓住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引导,力争各种问题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每个党员的价值观建设都必须服从于这个社会总体价值目标,都必须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筹兼顾,并以国家利益为重,义和利相统一,既承认和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又要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见利忘义;奉献和获得相统一,既在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尽心尽力,又按成绩大小、效益高低获得相应的合理的报酬和荣誉。
二、增强“三观”修养的时代感
正如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一样,由它指导的共产党人“三观”建设同样也具有时代性。在当代,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相联系的共产党人“三观”建设,也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第一,要自觉适应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共产党人“三观”以新的内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实践的产物,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并非凝固不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价值的体验也在不断地深化着,所以,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要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的科学的“三观”不仅与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对象相联系,而且与更加注重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相联系;不仅与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相联系,而且与更加注重发挥解放思想对实事求是的先导作用相联系;不仅与坚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相联系,而且与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相联系;不仅与彻底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界限相联系,而且与大胆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相联系;不仅与发扬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相联系,而且与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发奋成材中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实际本领相联系。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三观”建设纳入“三个代表”的轨道,要把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精神吸纳到共产党人的“三观”体系中来。
第二,勇于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努力解决“三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共产党人“三观”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多重社会角色与坚持共产党人“三观”融为一体。共产党员既要成为以合法利益主体而存在的“经济人”,又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要成为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者,又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既要成为追求更多更大效益的优胜者,又必须始终模范地维护社会公正;既要成为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弄潮者,又必须始终把实现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既要成为现行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又必须始终胸怀并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扮演无可回避的多重社会角色与保持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格统一起来,与坚持共产党人的“三观”统一起来。党的领导干部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要保持自己“三观”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观”,对违背人类理性的极端主义的“三观”,必须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绝不能搞“和平共处”。
第三,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共产党人“三观”建设。重视制度创新,特别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已经成为时代性潮流。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主观世界的改造看成是与制度环境元关的道德教化过程,以为只要注重了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即使制度环境有什么问题,人们也照样能够达到和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深刻的教训。一些在战争年代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重大考验的人,在和平时期却没有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其主观世界的变化与制度约束乏力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干部使用问题上,如果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还不足以保证群众公认的原则得到有效贯彻,还不足以杜绝少数人说了算,那么,即使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也难以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优势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制度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塑造作用。越是在社会生活充满物质利益和精神**的情况下,越要重视优化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努力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来保证自己牢固树立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三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