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_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1 / 1)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都有一个以什么为宗旨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准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到了城市,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在现阶段,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体

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为国家富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这就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在全体人民中更加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一,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道德建设上,为什么人的问题与社会利益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伦理反映。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相联系,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与私有制相联系,道德是建立在追求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服务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

第二,为人民服务贯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道德建设既要有原则要求,又要有具体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概括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点,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

第三,为人

民服务体现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总之,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要求,是对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共产党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不用再提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是不对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也是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是在职业化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互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建立良好的信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要通过为社会服务并为社会所接受来获得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体和利益主体都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一面,也有承受服务的一面。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可以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使每个市场经营主体更加自觉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并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