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长期的根本的任务。我们必须把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新的思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二)全面发展,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与我国自身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城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五)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品种比较齐全,是少数可以基本上依靠本国资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也是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相当明显。目前,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异常严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道路迫在眉睫。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状况严峻,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呈锐减趋势。
因此,必须坚持和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使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够支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