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
神圣的事业,光荣的使命。从1992年起投身到载人航天工程后,他一直活跃在火箭研制一线,从方案论证、研制生产、综合测试,到发射试验,都能看见他的身影。短短十余载,他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
学生时代,荆木春成绩优异。1980年,他目标明确地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又攻读了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荆木春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可靠性组工作。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扎实肯干的荆木春加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论证组,正式开始从事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在长达七年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攻关中,荆木春负责完成了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设计、总体方案设计论证和设计等工作,完成了与航天员安全有关的火箭总体指标和火箭故障模式分析及制定逃逸判断准则等课题。他还负责了火箭合练、逃逸零高度飞行试验总体技术抓总,主持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设计中的指标论证、故障检测参数确定、系统组成、对外接口协调,研制了火箭故障仿真系统。此外,荆木春还配合完成了整流罩减重、增加尾翼的设计等工作。
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使荆木春一次次被委以重任。1999年,荆木春被任命为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2000年又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指挥。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感也更强了,感触也随之增多。谈起研制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荆木春说,从论证工作开始,就具有开
拓性和挑战性。在当时经验不足、资料贫乏的情况下,就靠请专家作指导,靠工作人员刻苦钻研。有些工作因为从来没有做过,的确有难度,研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每出现一个故障,对研制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进步的机会。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2001年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收获的阶段,也是荆木春收获的两年。他参与的载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研制、载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制定、故障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分别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论证、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方案论证、总体初样设计、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初样设计、可靠性安全总体设计,分别获得院级阶段成果一、二等奖。荆木春本人获得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初样阶段有突出贡献者一等奖。荆木春说,能为载人航天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最大的满足。
早在2003年10月,当人们还沉浸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喜悦中时,荆木春已经带领他的研制团队开始了奋战“神六”的日子。在此后的700多天里,他们夜以继日,全力攻关,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激励下,研制出了性能更加卓越的火箭,圆满完成了第二次载人航天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树起了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两年的研制历程,荆木春无法忘怀:“我们是以小胜换大胜,用平平常常的工作,积少成多,换来了‘神六’的完美成功。”在短短的两年间,荆木春组织研制团队完成了大大小小多项技术改进,其中针对箭体结构振动进行的调整,进一步改善了火箭的舒适性;在箭体上安装摄像装置,增加火箭的可视性。在他
的带领下,火箭设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大大提高。
图像测量系统,是“神舟六号”火箭的一大亮点。它能够让人们直观地看到火箭飞行中的各种姿态。另外增设的两个摄像头,就像两个忠于职守的摄像记者,向地面实时显示着火箭飞行信息,分别装配在整流罩内和火箭外部。
“这一系统不仅可用来向地面显示火箭飞行情况,还将为火箭的故障诊断提供直观判据,并可进行飞行环境监测,为改进火箭的环境适应性提供依据。”在图像测量系统的研制中,在刘宇总指挥、刘竹生总设计师的带领下,荆木春组织一部的设计人员从初样研制到产品生产,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逐一攻克了高动态下的传输延时和出现马赛克等高难度的技术问题,设计生产出令人惊叹的图像测量系统。
为了让搭载“神舟六号”的火箭早日竖立在发射场,荆木春和研制人员从2003年年底,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放弃了节假日,奋战在各个试验岗位上,往返于北京、成都、西安等相关城市之间。700多个日夜过后,负责搭载“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如期完成。那一刻,荆木春和他的同事们拥抱在一起,所有的汗与泪都化作无声的祝愿,愿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飞得更高、更远。
在外人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同一种工作,每天面对一张张图纸、表格,各种复杂的符号、数据,是何等的枯燥与乏味,但是荆木春却用另一种感情在审视。在他眼里,工作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自己的伙伴,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
2006年,荆木春接过了总设计师的帅印。回首过往,他发现自己早已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并把这个宏伟的事业当成是毕生的追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