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舟”傲苍穹_载人航天终梦圆(1 / 1)

载人航天终梦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神舟五号”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乘有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运行21个小时。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之梦终成现实。

作为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与前四艘“神舟”飞船一样,都是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的。从外形看,唯一不同的是,前四艘飞船的头部是半球体,而“神舟五号”飞船的头部是圆柱体,并留有将来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接口。

此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与前四艘“神舟”不尽相同。

航天发射需要确定一天中的某一个时间段作为飞船发射的时机,这个时间段被称为“发射窗口”。此前,“神舟一号”和“神舟二号”的发射窗口分别是在凌晨和子夜,“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窗口则是北京时间22时15分。选择在夜晚发射飞船,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到跟踪目标。而“神舟五号”的发射窗口却定在了白天。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为航天员着想:白天温度将利于发射人员工作,也易于在意外发生时充分保障宇航员的安全。

“神舟五号”首次飞天,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更特别的是,一封特殊的信函随神舟飞船一同启程。在飞船座舱内,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身后的支架上放着一个飞行文件夹,里面除了各种飞行文件外,还有一封特殊的信函。信函里密密麻麻地签满了500多个姓名,那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加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500多名同志,用温暖的心和燃烧的情,给首飞航天员写的壮行信——《致航天员的一封信》。信上说:

在这金秋时节,当您携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登上由我们中国人设计和制造的神舟飞船出征太空之际,请接受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500余名队员,代表10万航天员工,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

古往今来,遥望星空,炎黄子孙做了多少飞天梦。我们的祖先凭着丰富的想象力,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敦煌莫高窟,汇集着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唤起了先辈探索宇宙的豪迈热情;“万户飞天”的勇敢尝试,揭开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序幕。

人类探索宇宙、飞向太空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人类第一个航天员加加林终于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首次遨游太空。中国作为“飞天”的故乡,一直致力于发展载人航天,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实力的体现。党中央英明决策,载人航天工程应运而出。我们研制了“神舟”和“神箭”,您光荣地成为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从承担载人航天工程第一天起,我们就把神圣使命牢牢铭刻在心中,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十余年来,在设计室,在车间,在发射场,我们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日夜夜,做了无数次地面试验,就是为了火箭和飞船的万无一失。

亲爱的航天员同志,我们虽然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同,为共同圆一个古老的飞天梦想相同。

请您相信,500颗心与您心心相连,500颗心将伴随您一同遨游太空;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实践庄严的承诺:确保“神箭”准确入轨,确保神舟正常运行,确保您安全返回。

我们为您祝福。当您安全返回祖国母亲怀抱的时候,祖国人民一定会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您——载誉归来的民族英雄!

这封由“神舟”、“神箭”打造者写下的信函,被破例装进了航天员随身携带的飞行文件夹里,让航天员在飞船的座舱里时刻感到:有许多颗心像和煦的阳光在照耀着他;在飞天的路上,有许多人在为他指引航向;在紧张的归途中,有许多双有力的手在稳稳地为他保驾护航。

10月15日凌晨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当天,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来到这里,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面对身着航天服,整装待发的航天员,胡锦涛郑重地说,“神舟五号”马上就要发射了,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一会儿,杨利伟同志就要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

执行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激动地说:“我会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秋日里的酒泉因“神舟五号”的发射而格外热闹。5时40分,中国首飞航天员的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浩浩荡荡驶向发射场。

太阳未曾升起,载人航天发射场却亮如白昼。5时58分,车队在发射架下停住。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塔架防爆电梯直通火箭顶部——飞船。随着一声振奋人心的口令,“‘神舟’报告,飞船舱内准备完毕,‘神舟五号’可以进舱!”杨利伟微笑着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挥手道别,并在辅助人员的帮助下熟练地钻进轨道舱,然后进入返回舱,开始对飞船状态进行确认。

8时20分,环抱着飞船的第三组平台徐徐展开,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露出雄姿,飞船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夺目。

8时50分,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来到试验指挥楼平台,现场观看飞船发射。与此同时,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发射进入倒计时,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听到令人紧张的提示口令。“15分钟准备!”测发控制大厅内,火箭发射控制台操作手迅速执行自动发射点火程序。“5分钟准备!”航天员关上了面窗,时刻准备踏上飞天之旅。

发射前2分钟,距发射架仅300米远的瞄准间内,工程师唐建根据指令——“顺时针调整,继续,再调……”最后对火箭平台瞄准精度进行了检查后迅速撤离现场。

“1分钟准备!”在场的所有人都加快了心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0、9、8……”

“点火!”

“起飞!”

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腾空而起,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火箭的顶端,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与“神舟五号”飞船共同飞向无垠的太空。

9时11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游弋在浩瀚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队,传来了喜讯。位于日本海的“远望一号”上发来了一连串的好消息:“发现目标!”“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

20分钟后,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报告:首次追踪到飞船信息!9时34分,“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微笑着说:“我感觉良好!”

又过了12分钟,“神舟五号”飞船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随即,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顿时,指挥控制大厅内一片欢腾,有些人的眼角沁出了泪花。

“神舟五号”的踪迹始终牵动着航天指挥中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10时,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杨利伟打开面罩。

30分钟后,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膝盖下方的束缚带。10时40分左右,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杨利伟由仰卧改为坐姿。11时,午饭时间到了,杨利伟在太空中首次进餐。

下午15时54分,飞船启动变轨程序。火焰从飞船的尾部喷出,迅速提升了飞船的飞行速度。整个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神情镇定,丝毫没有置身于太空的异样。这时,追踪数据从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传来,表明“神舟五号”飞船变轨圆满成功。

17时30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曹刚川来到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指挥大厅,与正在太空飞行的杨利伟进行实时通话。杨利伟的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竟是那样清晰。

飞船在环绕地球飞行第七圈时,约18时40分,杨利伟拿起早已准备好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从飞船上发出问候,他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那一刻,他在想:“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9时58分,夜幕低垂。“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圈时,杨利伟与坐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妻子和儿子通话。在太空,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通话,杨利伟充满了感动。

夜渐渐深了,“神舟五号”从启程到变轨,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海上的四艘“远望号”24小时监控着飞船的一举一动。

南大西洋时间10月15日21时04分(北京时间10月16日清晨5时04分)。

“远望三号”自9月8日驶出长江,南下太平洋,跨越爪哇海,横穿印度洋,抢渡好望角,挺进大西洋,全体参试人员与风暴和巨浪战斗了整整38天,到达了这里。静谧的海面包围了一切,舷窗外漆黑一片。远在2万多公里的中国,十几亿华夏儿女都在期盼着“神舟五号”的平安归来。

等待的时刻是如此的漫长,直到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传来,接着是准确的号令:“返回段工作段测控30分钟准备,全船进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接到号令,全体船员开始各负其责,进行最后时刻的准备。

举目望去,舷窗外的大洋漆黑一片,静谧的天地间只能听到海浪敲打船舷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在2万多公里以外的祖国,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升起,13亿华夏儿女也正期待着1小时后中国航天员首次从太空返回的激动时刻。

历史性的时刻就要来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经进入绕地球飞行的第14圈——最后一圈。这就意味着,“神舟五号”准备回家了。当“神舟五号”飞船飞越南大西洋上空时,“远望三号”必须完成对飞船的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抓住”飞船并稳定跟踪、发送进站链、第一次调姿、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二次调姿、变轨发动机点火、实施飞船制动控制并实时结束制动。而这一系列动作只有400秒的完成时间。

随着“一分钟准备”口令的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张旭东双手紧握操纵杆,双目紧盯示波器。刹那间,仪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随即牢牢将其套住。

“330发现目标”,“‘长江三号’USB发现目标”,监控台前副测控长许宁迅速按下几个按钮,在不到5秒的时间内,完成了双向捕获。天与地之间的通信渠道由此建立起来。

1分钟后,北京方面下达了“发送进站链”的指令。飞船的各种信息,包括飞船轨道、姿态和航天员话音等,通过船载卫星通信站,迅速发往北京指控中心。

“一次调姿开始……”,北京指控中心开始通过“远望三号”船向“神舟五号”下达指令。经过一系列的联通,数据显示飞船一切正常。“‘长江三号’跟踪结束”,随着这声通报响起,“远望三号”圆满完成了任务。

此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准备投入祖国的怀抱——向着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着陆场飞去。

16日凌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晰记录下飞船返回舱回归的全过程:5时38分,飞船返回舱返回制动点火;5时44分,地面与航天员杨利伟通话,他说:“飞船工作一切正常”;6时06分,杨利伟表示感觉良好;6时11分返回舱弹伞;6时12分,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6时14分回收场落点点火,地面控制中心命令杨利伟抛返回舱防热大底;此后,地面控制中心一直保持着与杨利伟的对话。

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16日凌晨6时07分,主着陆场收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返回信号。紧接着,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搜救指挥车里清晰响起。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中国境内。

测量站的雷达天线时刻追踪着返回舱,“回收二号发现目标”。当返回舱距地面30多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重要指令。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主着陆场所有人员屏住呼吸,期待着返回舱的完美降落。紧接着,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空中搜索开始。

随即,5架直升机有序地出现在降落区的上空,

形成五点布阵,迅速展开一张立体搜索网。突然,天空中迸发一声惊雷,“抛伞舱盖了!”只见返回舱已完成打开主降落伞、拉出天线,飞向地面。

此时搜救指挥车内的电子地图上,代表5架直升机的五色曲线开始向落点汇聚。“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直升机缓慢下降,停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索救援人员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6时23分,返回舱带着在穿越大气层时的余温降落在指定地点。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只见身着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探出头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神采奕奕,微笑着向迎接他的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在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6时54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的完美旅程。

载人航天终梦圆。11月7日,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为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空间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向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杨利伟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力支持和热情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真诚的谢意!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个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耸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取得的又一个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这一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荣耀和自豪。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和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40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上个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这再一次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就能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1年来,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记重托、不辱使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顽强奋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线;始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始终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敢于超越,瞄准当今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项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展示了新时期航天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时代风采;始终依靠科学、加强管理,严慎细实、一丝不苟,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以现代科学管理谋求最大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的航天发展道路。我国第一代航天员队伍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英勇无畏地选择了航天飞行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广大航天工作者是祖国和人民的功臣,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创造的非凡业绩将彪炳史册。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要继续团结奋斗,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我们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方向,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