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_翟暖晖:香港回归夜见闻(1 / 1)

翟暖晖:香港回归夜见闻

翟暖晖,出生于广东番禹,1947年到香港,1957年创办华风书局。1972年创办广角镜出版公司,1976年创办现代军事出版社。他是香港书刊业商会会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回归,普天同庆,我有幸也接到了请柬,参加移交大典及一连串活动。时值“五月风暴”30周年,也距我30年前被捕、判刑的“纪念”日子相去不远,故回归活动对我来讲还有特殊意义。

6月30日下午7时,我和李国强一同前往仪式进行地点——会议展览中心,这是预早约好的。我对于该处相当生疏,且又知道警卫相当严密,而我的左脚又不良于行,有一个年轻人相陪,倒也是需要的。

仪式地点果然守备严密,我们不但要出示嘉宾证,并通过电脑验证,连人也要通过安全检查,就像乘搭飞机要通过“安全门”一样。不过需时不多,“安全门”有好几道,不然,几千名嘉宾单单安全检查也要花掉一个晚上了。嘉宾证也设计得不错,除了中英文姓名,彩色相片,还有活动区域、座位的编号,面积又大,怕有三英寸见方那么大,颜色鲜艳使护卫员一望而知你是何方神圣。不过这样大的一个牌牌,又用一条比时下青年挂的颈链还要长的链子挂在胸前,那模样,不由得使我想起从越剧团那出《红楼梦》所见到的,挂在贾宝玉胸前的那块宝玉。

7点钟是酒会时间,地点在展

览中心走廊举行。那是一条长廊,不过很宽阔,分成ABCD等好几个活动区域,有些活动区域还安排在另外的一层,所以几千名嘉宾在同一时间出现也不感到挤迫。我被安排在C区,大家见面,不论生张熟李自然都喜气洋洋,举杯相贺。座中令我最感钦佩的是贾桂藩先生,他92岁了,腰板又不好,还是侧身其中,一起见证回归。香港回归的万人同欢,有如此者。

……

11时半,移交典礼开始了,我们被安排在另一层楼的一个大厅里,当英国旗徐徐降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之际,我们的心情不禁一阵兴奋,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了,殖民统治的耻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了,持的是特区护照了,不是“无国籍人士”了。

次日,即7月1日凌晨1时30分,举行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宣誓就职仪式,嘉宾被安排另一层楼就座,仪式简短庄严。宣读誓词用的是普通话,那些特区官员却多是广东人,所以宣誓起来,南腔北调,倒也趣怪。特别是钟士元,带头念起誓词来,完全是广府腔读歪音,引起台下的有些人窃窃私笑。但我却以为十分正常,现今当官的,有哪几个人可以字正腔圆的念起普通话来?钟士元的口音,正好说明香港回归的一个特色呢。董建华致词用的是纯正的广东话,这个第一任特区首长,确有些亲民风范,香港情怀,他的演词,不断被在座的嘉宾掌声打断。

……

还有一件

憾事,就是不曾摄得一张照片。大会主办单位有通知,劝谕客人不要带手提电话,不要带录影机、照相机,仪式进行中不要拍照。我自忖回归是一个大典礼,四方云集,还是以守规矩的好,因此便没有带照相机,不料到了会场,带照相机的人却多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值此伟大时刻,不留它一点半点痕迹,到底是一件憾事,所以有些人便顾不得规矩了。幸而在仪式进行时,的确听不到BB机手提电话声,看不到闪闪镁光灯亮,也算守规矩,保持庄严肃穆气氛,连那一班老记,也看不到他们左窜右突,抢位置、争镜头的情景,也真难能可贵。在这种气氛下,胆小如我,恐怕就算带了照相机,也不敢拿出来使用的。事后有人告诉我,在交接仪式进行时,有些来自内地的记者,一时舍不得此际大好时刻,在后排彼此拍照起来,算是唯一的插曲。

移交仪式过后,香港一切如常,除了一切公共建筑物,五星红旗飘飘,特区区旗招展,告诉人们殖民统治已经一去不返外,一切都跟过去没有什么不同,真可谓舞照跳,马照跑,股票照炒,平稳过渡,可谓得之矣。至于今后能否继续保持繁荣,保持稳定,却要看第一任首长及其后继人的功夫了。依我观察,董建华还是不错的,看他把所有的前政府公务员都保存下来就可知道,香港人这些年来,饱吃了惊风散,治之之道,一动不如一静,少改变,多修补,肯定大有裨益。

——摘自《青史流芳话港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