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诞生的故事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不论阴晴冷暖,紫荆花区旗都伴随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论年龄种族,紫荆花区徽身份证都伴着港人形影不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紫荆花区旗、区徽诞生背后的故事。
早在1986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所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会便已经提出了特区区旗、区徽图案征集和审定办法的草案。由于与会人员认为该草案还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便提议交付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1987年4月中旬,第四次全体会议正是讨论并通过区旗、区徽征集和审定办法草案的修改稿,并于5月在内地及香港报纸上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关于征集和评选香港区旗、区徽图案的启事。
1987年6月,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姬鹏飞主任署名的邀请函发往内地及香港艺术界,共邀请钱伟长、马临、雷洁琼、霍英东、毛钧年、吴作人、刘开渠、荣高棠、文楼、何弢以及韩秉华等11位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委员。这个委员会由几位基本法起草委员和内地、香港艺术界的代表组成,包括雕塑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中的代表,可谓涵盖了两地艺术界的精英人士。
为了引起大众对香港区旗、区徽征稿活动的关注,评选委员会委员韩秉华在9月30日的香港《明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图腾与标志的发展、世界旗帜的类别、徽号的设计元素与象征意义、色彩的功能作用等,使投稿者有了更多的了解。
韩秉华是香港著名设计师,从事专业设计多年,在国际获得多项大奖,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美国创作力金奖、纽约Phaidon出版社选为国际100平面设计师等。韩秉华加入评选委员会后,同时被委托负责设计海报、参赛小册子和投稿表格。
从10月份开始,征集特区区旗、区徽的推广活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香港为征集活动举办了大量的推广活动。由区旗区徽评选委员韩秉华、文楼、何弢以及基本法咨询委员程介南为主,在香港组织了“区旗、区徽常识性讲座”,参加讲座的听众非常踊跃,有设计专业、大专院校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然后,评选委员会又精心设计了一个“世界旗徽资料展览”活动,展览开幕式在上海汇丰银行总行地面广场举行,由安子介主任和评选委员会主任马临校长主持。整个展览持续了一周,参观人数达3万多人,很多小学生在老师陪同下也到场参观,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增加了知识。之后,展览移师九龙和新界。
为提高青少年对征集活动的兴趣,基本法咨询委会秘书处也配合举办了一项填字游戏,让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加。此后又在沙田马场举行了“什么最能代表香港”的儿童绘画比赛,孩子们都各自描绘出心中最能代表香港的东西。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港人的热烈回应。
与此同时,评委会又在香港《明报》、《天天日报》等报纸上刊登有关广告和征集宣传推广活动的消息,以及旗徽展览的资料。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也向内地美术、工艺设计界和全国美术院校分发了一千多份海报和一千多份投稿表格,发动美术界人士踊跃投稿,引起极大的反响。
1987年12月11日,评选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评选的方法及时间表。大会预定于1988年5月初在中国美术馆初选时评选出区旗、区徽图案各26件,然后将这些图案分别印制成彩色画页,在6月至8月间先后在北
京和香港展出,并征询公众意见,作为评选参考。在第三次会议上评委会最后将会选出各6件复选图案作为二等奖。初定于1989年12月份交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一等奖各1件,作为正式报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候选作品。在奖励方面,对获选作品的奖励应该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获奖者可以得到有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署名的奖状,一等奖获得者将会被邀请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典礼。
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设计图案的征集活动,全国上下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投稿截止前的两个星期里,无论是香港或是北京的稿件征集处,来自各地的作品如雪片般飞来。整个征集活动自1987年5月20日《启事》发表开始,到1988年3月31日止。据统计,此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投稿作品7147幅。其中香港共收到设计作品3698幅,参与人员包括美国、加拿大、缅甸、新加坡、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哥斯达黎加、挪威和朝鲜等地的华裔人士。
在稿件征集过程中,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动。据韩秉华先生回忆,当时有一位读夜校设计课程的学生,他下班后赶着来交稿,在接待处还恳求多通融些时间给设计图作最后修饰。他焦急而认真的神情,感动了秘书处的点收人员,虽然时间已经接近晚上7时,但他们还是安慰他放心修好。
稿件征集活动结束后,所有的区旗、区徽的参赛设计稿由当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评委刘开渠先生负责,在美术馆内安排陈列七千多份色彩缤纷的旗徽,以便展开初评的工作。
这些鲜明夺目的作品可以分成很多类。有些以“五星”象征中国主权加上其他元素构成的一类;有文字设计的一类,如英文“HK”,中文“中”字;有一类是以几何图形为主要元素的作品,如三角代表太平山,圆形为东方之珠,更妙的是以“金钱”圆形象征香港为金融中心。徽号大多是综合类型的,有将龙配上太平山或帆船,或以五星衬上洋紫荆,白鸽为麦穗环绕,以锚来表现香港为世界贸易的大港口。经过三天评选,区旗、区徽图案各26件初选便揭晓了。
1988年11月25日,评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按计划在广州召开。委员们从初选出来的作品中再复选出旗徽各6件,推选出来的12件作品将被选为二等奖。但是,委员们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作品可能需要作出修改,否则很难完全满意地挑选出一面旗或是一个徽来代表香港。评委会委员之一、香港文学艺术协会会长文楼先生当时便指出,入选的12件作品勉强可算是理想,区旗、区徽作品未达要求,两者之间互不协调,作为特区香港的代表不够独特。
1989年3月6日,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主任钱伟长向评委会成员转达了起草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讨论结果,推选为二等奖的12件作品在表决中,没有一件获得半数以上与会委员的认同。
评委会的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如何才能在既考虑到起草委员会的意见,又对七千多投稿者负责之间,寻找到妥善的解决之道?评委会经过认真协商后,决定由委员韩秉华、文楼和何弢三位艺术家共同协作,在初稿中修改出合适的区旗、区徽图案。
在七千多份稿件中,筛选出合适的、具有特色的代表图案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韩秉华先生提出建议,主体视觉造型上可运用紫荆花加上代表中国主权的五星或星形,紫荆图案要有异于当时市政局的紫荆图形。可以借鉴中国剪纸的吉祥图案中常应用的回转图案,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螺旋弧形。富有动态的紫荆图案,像风车般
旋转,展现了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步、充满动力的城市。何弢先生随即摘了一朵紫荆花带回会议室与各委员观看花的形态。最后委员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设计方向。
在中国古代,紫荆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它来源于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香港居民之所以对紫荆花情有独钟,是因为在香港历史上还有一段与紫荆花息息相关的悲壮故事:1898年6月19日,《展拓香港租界专条》在紫荆城签订,两个月后,英方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强行提前举行占据仪式,数千名民众揭竿而起,武装保卫自己的家园,反攻英国军营,使英军受到重创,但民众也遭到残酷的镇压,新界10万人口丧失了土地。劫变过后,村民们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桂角山上长出一棵从前没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几年后,那种花开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缤纷,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对烈士的缅怀,民众将其命名为紫荆花。
确定了基础图案,随后,韩秉华、文楼和何弢三位先生相互协作,分工设计草图。文楼先生画的是以五角星为外,内藏稳重的对称紫荆图形,旗面色块用红蓝色为基本色;韩秉华先生绘的是以动态紫荆内藏一颗五角星,紫荆以几何圆弧段图形构成,以红为主并配蓝白相间条;何弢先生绘的则基本上以动态紫荆为外、内含小五角星花蕊构图,并以单红色为主。
1989年10月上旬,在评选委员会的会议上,委员们一致对三位香港艺术家以紫荆花加星为基础的设计表示赞扬。同时,何弢委员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也得到与会委员的支持。
1990年2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以34票对15票(1名委员请假),超过三分之二票的多数评选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当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体现了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体现了香港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的景象,花蕊上的五角星体现香港人心中都热爱祖国的心意。花呈白色表示有别于代表祖国其他部分的红色,即体现“一国两制”的思想。区旗简单大方,紫荆花比较突出,比较美观。
当选的区徽呈圆形,其设计与区旗相类似,具有动态的白色紫荆花衬以红底,象征“一国两制”。区徽的中间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周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HONG KONG”字样。图案设计美观大方,具有时代感。
香江水暖,紫荆花开。如今飘扬在香港太平山上的特区区旗和挂在行政大楼上的区徽,都是那些关心祖国统一,期盼香港顺利回归的参与者集体创作的结晶。来自厦门大学的一位教师投稿者的信最能代表七千多份作品的心意:“我不是美术家,但出于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责任心,设计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图案。能为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做一些工作是我自己最大的心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