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风波
撒切尔夫人的“9·27”讲话引起了轩然大波。9月30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严正指出: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贯立场是,不受所有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收回香港整个地区。
香港总督苦笑着看着这份声明,他敏锐地注意到,中国人已经把收回主权的说法改成了收回领土,这说明中国人的态度更加强硬了。
撒切尔夫人走了,却把烂摊子留了下来。香港市民对撒切尔夫人的讲话极度不满,连续数天有人到港督府门前示威游行,弄得尤德寝食难安。
此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已经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见过面了,双方交换了关于继续谈判的基础和程序方面的意见。中方的意见很明确,谈判的基础就是英国承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需要谈的就是如何稳定香港和移交的细节。而柯利达则按照撒切尔夫人的指示,坚持谈判不应有先决条件,主权必须和其他内容一起讨论。双方的意愿相距甚远,正式谈判的日期变得遥不可及。
这时,撒切尔夫人临走前埋下的杀手锏终于爆发了,让本来就晦暗莫测的香港回归之路更加坎坷不平。
10月27日,香港股市突然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恒生指数从1117点下降至820点,港币汇率下滑到空前低点,香港外汇市场每100元兑换港币694元,创下二战以后最高纪录。一时间,香港和伦敦的报纸纷纷在头版头条登出了触目惊心的黑色大标题:“中国尚未收回香港,已现衰退迹象”、“1997年以后的香港还会繁荣吗?”、“人心不稳的香港将变成地狱”……
面对英国政府蓄意玩弄的这种经济手段,中国政府早有预见和作了相应的准备。鉴于英方的阴谋和一直拖延的谈判日期,邓小平明确发出声音:不能任英国人无限期地拖下去。谈判日期要设限,告诉英国人,以1984年9月为最后期限,届时如果仍未谈成,中国将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抓紧时间在立法方面进行完善。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指导下,有关部门充分听取香港各界人士关于治理香港的意见,由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主持起草了恢复行使香港主权问题的12条基本方针。这12条基本方针既是作为中英谈判的基础,也是在必要时刻单独公布的有力武器。
这12条基本方针的主要内容为: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其国防、外交事务由中央管理;
3.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司法、立法和终审权,现行法律基本不变;
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香港居民组成,行政长官由当地选举产生,由中央政府任命。原香港政府外籍公务人员可以留用,可聘请外籍人士担任政府顾问或公职人员;
5.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依法保障居民的权利、自由和私有财产
;
6.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
7.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的自由政策;
8.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不向香港征税;
9.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保持或新建立同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10.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使用“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或国际组织保持或建立经济、文化联系;
11.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负责社会治安;
12.中国将以“基本法”规定上述方针及对这些方针政策加以具体说明,50年不变。
随着中国方面紧锣密鼓地筹备,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假若无事地拖延下去。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给中国政府总理发来信函,许诺说尽快向英国议会建议将整个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看到英方终于在主权问题上有所松动,中国政府同意举行正式会谈。
英国政府费尽心机拟定了谈判人选: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香港总督尤德、港英政府政治顾问麦若彬、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欧威廉、二等秘书毕瑞博、史汤姆。
表面上看来,柯利达是英方这次谈判的全权代表。实际上,撒切尔夫人却将谈判的输赢押在了香港总督尤德身上。
撒切尔夫人这一招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脚凳”政策。顾名思义,除了中英政府之外,尤德将以香港总督的身份代表香港500万市民参加谈判。英国政府的用意是抢过“港人治港”的招牌。既然中国政府所提条件不仅要英国政府同意,还要经过香港民意的赞同。那么谁能代表香港的发言权?当然就是港督尤德了。尤德就是除中英之外的第三只脚。
然而,这个小伎俩被中国政府一眼看破。邓小平公开表态:“我不承认什么三脚凳,我只承认两脚,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我们欢迎谈判,但只能以英国代表团的成员的名义,别的身份一概不承认。”
港督尤德是个中国通,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他出生于1924年,18岁就考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学习中文。从此,他的一生就和神秘的东方紧紧相连。
21岁时,尤德作为皇家海军的一员第一次来到香港。他学的是中文,现在终于来到这个日思夜想的土地,他比军舰上的任何人都要激动。
1949年4月20日,当英国紫石英号军舰不顾劝阻,被解放军炮火击伤时,尤德毛遂自荐,大胆穿过百万雄师集结的南京,主动要求寻找解放军指挥官接洽。虽然他最后无功而返,但英国政府特意颁发了一枚大英帝国勋章给他,以表彰他的冒险精神和无畏气概。
尤德48岁时担任英国驻华大使。他还是像学生时代那样随性,骑着自行车逛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堪称大使级的“胡同串子”。
1982年,尤德成为香港第26任总督。他是合格的中国通,撒切尔夫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紫石英号事件”时一样,在香港问题上取得成就。
1983年7月1日,中国外交部就中英会谈发布了新闻公报。公报宣布中英双方于1983年7月12日起,在北京开始第二轮会谈。
从1983年7月12日至19
84年9月,中英双方的谈判历经14个月,共举行22轮会谈。在英方公布的谈判成员中,只有尤德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部的谈判过程。
谈判桌上的进展缓慢,香港却再起波澜,给双方的谈判蒙上了阴影。
1983年9月23日,第二阶段第四轮会谈刚刚结束,香港市面忽然出现抛售港元的风潮。短短两天内,恒生指数从1100多点跌至700点,较之上次更为严重。金价暴涨,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香港的普通居民担心港元大贬值会影响到物价,纷纷上街抢购粮食、食油,甚至饼干、卫生纸都被抢购一空。正常的贸易出现了混乱,有的行业已宣告封门,商店货物不敢出售,整个香港市场陷入空前的混乱中。这就是香港有名的“黑色星期六”风潮。
英国政府趁机掀起了一场比金融风暴更猛烈的舆论风暴。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政坛要员纷纷发表诸如“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金融中心地位就会消失”等等说法。撒切尔夫人甚至对美国记者说:“如果不是香港地位特殊和有个新界租约,如果香港只是英国普通的殖民地,那它早就独立了,就是另一个新加坡了!”
港英政府控制下的舆论也开始遥相呼应,什么“香港要完了”、“香港从此不再香”、“金融形势越来越糟”等等说法甚嚣尘上。
英国政府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摧毁香港市民回归主权的信心和决心,使香港市民不再相信中国政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使那些回归政策搁浅。
尤德总督是清醒的。几十年的经历使他懂得,中国人对祖国的归属感不是几句话就能动摇的,他们的回归决心绝不是几场舆论风暴就能摧毁的。
况且,这样做简直是摧毁了香港,那样的话,即使阻止了回归计划,英国也只是得到了一个烂摊子,于事无补。尤德和驻华大使柯利达觉得撒切尔夫人简直是疯了,他们一同飞回了英国,准备当面向首相陈说利害。
柯利达向撒切尔夫人报告了中国为会谈所做的准备。他说:“如果英国一味地我行我素,恐怕会彻底激怒中国。尤其是邓小平,他会把我们扔到一边,独自收回香港,那时我们更加被动。”
尤德接着说:“香港简直是在面临灾难,我们亲手制造的灾难。灾难来临时,并不会因为我们是英国人就幸免于难,很可能我们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人的俗话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国势必受到世界的耻笑。”
撒切尔夫人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某种偏执。在尤德和柯利达的规劝下,撒切尔夫人决定采取一些妥协,继续谈判。
尤德迅速返回香港,采取非常手段制止了混乱的局面。他甚至一改政府不干预港元汇率的政策,宣布接管恒隆银行,将美元兑换港元的利率强制固定。他接见大批市民,反复陈说利害,终于将香港的局势稳定下来。
1984年9月5日,中英谈判历经坎坷,双方代表终于又坐到了谈判桌前。此时正值金秋九月,中方谈判首席代表周南看着英方新任首席代表伊文思说:“秋天了,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了。”
伊文思热烈地回应说:“是啊,英国的九月也是收获的季节了!”
从1842年香港被割占开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等待,金色的秋天终于到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