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焦裕禄”——杨奎烈
五十年前,从洛阳矿山机器厂走出了“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五十年后,这里又诞生了一位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楷模——杨奎烈。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接班人,杨奎烈在某些方面与焦裕禄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同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关心群众,他们同样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同样因为肝癌而去世。历史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巧合,恰恰也说明了焦裕禄精神的不灭性和传承性。
杨奎烈,生于1954年10月,沈阳新民县人。早年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支援工业建设,并在洛阳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长大后,杨奎烈下过乡,扛过枪,并在部队里多次立功,还光荣入党。1978年,24岁的杨奎烈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焦裕禄精神的起源地。杨奎烈的父亲也是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一名老职工。幼年时期的杨奎烈就常常其父亲焦裕禄在洛矿的故事,诸如:焦裕禄在主持试制新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期间,曾几十天不回家,一件破棉大衣陪他在光板凳上度过无数个夜晚。为了搞懂技术图纸,焦裕禄经常在办公室通宵查阅资料,一个馒头、一杯白开水就是一顿饭……
现如今,杨奎烈和父亲一样,走进洛矿,成为了一名产业工人。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棒,在父亲曾工作过的动力处工作,一干就是34年。期间,他经历了洛阳矿山机器厂变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2月,杨奎烈担任中信重机能源供应公司工会主席,后又担任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经理兼党委书记。
在工厂,杨奎烈全面负责中信重工的水电气供应,从生产厂区到家属区,他每天都坚持巡视一遍管网。因此,他随身带的包里总有件寸步不离的“装备”——望远镜。很多管线架在十几米高的水泥柱上,肉眼看不清哪里有“跑冒滴漏”、哪里有故障点时,望远镜就发挥了作用。
杨奎烈还有一个“习惯”:每逢夜里阴天刮风下雨,他在家里就会心神不宁,不敢睡觉,不是趴在窗台上观察外面的雨情,就是探出手去试试雨点的大小。因为他知道,一旦动能管网进水,生产将受到影响。若是雨势变大,他就穿上妻子给他特制的小棉袄,外面再罩上工作服,拔腿就往
厂里跑。
2004年7月1日凌晨,天降暴雨,雨水很快淹没了厂区焦裕禄大道南段等路面,全厂一片汪洋。正在公司值班的杨奎烈迅速带领防汛队员赶往厂内积水地点,检查设备站房、雨水井等防汛设施的排水情况。雨下得太大了,道路两侧有些雨水箅子被翻涌的雨水顶开,积水倒灌,随时都可能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杨奎烈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拿着手电筒沿着道路逐个排查雨水箅子,边排查,边记录,边告知防汛队员注意安全。走在最前面的他,手握木棍,一面探查雨水井盖的位置,一面安排防汛队员站在井边提醒过路的职工小心危险。滂沱大雨中,杨奎烈和防汛队员依次站立在焦裕禄大道上一个个翻滚着漩涡的雨水井旁,如同一个个“人体坐标”,指引着职工安全通过。
杨奎烈常说:走在焦裕禄大道上,踏实!
工作中的杨奎烈总是风风火火,精力充沛,他用自己无穷的干劲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职工。因他总是玩命工作,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
动能供应涉及水、电、风、气,承担着为工业生产“输血”的重任。在大学,动能管网建设是一门相当复杂的专业。对于只读了三年企业职工大学管理专业的杨奎烈来说,尽快从外行变成内行是那时最大的挑战。
“半路出家”的杨奎烈买来多本专业书籍,一有空就钻研;日常施工中,他不懂就问,问老师傅,问技术员,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这样,杨奎烈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将能源公司大大小小、错综复杂的管线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影像库”。只要他一闭上眼睛,公司各种动能管线的走向、位置和路径,就立刻在大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杨奎烈的心中,工作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他关心同事、关心职工,却很少关心自己。自从2005年参加过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后,他就再也没有全面体检过。此后,公司每年给职工例行体检,他都是偷偷把体检表塞进办公室抽屉里。
有一次腰部疼得起不了床,他还安慰家人说,估计是在部队挖土方落下的老伤。很显然,他没有料想到自己得了重病。即便平时身体难受,他也咬着牙扛着,从不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直到2011年5月25日的那个下午。
那天天气闷人,杨奎烈到现场了解能源生产运行情况,转完一圈回到办公室后,突然感觉浑身乏力,顿时就瘫
坐在了椅子上。接着,他脸色发白、冷汗直冒,令办公室的同事大吃一惊。当即,同事们就建议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杨奎烈拒绝了,只说可能是血糖有些低的缘故。
后来,杨奎烈在办公室休息了一会,接着听汇报。半个小时后,他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真的是支撑不下去了。同事们赶紧替他叫救护车,即便是在这时,他还叮嘱同事:让救护车来时,不要鸣笛,以免惊动了领导和职工。
检查结果出来后,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呆了。原来,在杨奎烈的腹腔中,已经长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并开始出血,癌细胞已向肝部和肺部扩散。专家会诊后感叹说,这个人太坚强了,按照现在的情况,至少在三年前他的肝部就有痛感了,但他却坚持到了现在。而三年前,正是“新重机”工程的攻坚阶段。那时的他,一个人恨不得变成两个人用,哪里有工夫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
住院期间,杨奎烈每天念叨的还是工作上的事情。他在医院待不住,提出要回公司工作。可是医生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没有准许。可执拗的杨奎烈坚决出院,医生无奈地给他弄了一个支架,从腰部到颈部“全副武装”。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公司,回到了生产现场。
2011年12月18日,杨奎烈因为肝出血再次住进医院,开始24小时输液。这时,他的脸已经发黄,肺部感染点增加。杨奎烈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充实地活好每一天。
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最舍不得的是共同奋斗、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在制氧机安装现场,从不抽烟的他,从兜里掏出香烟,津津有味地看着大家点燃;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最放不下的是工作。处于昏迷状态的他,只要是醒过来,他念叨的是工作还是工作,他放不下的是他一生钟情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最惦记的是家人。他一遍又一遍嘱咐妻子,后事从简,把骨灰洒在山上,不要给企业提要求、添麻烦,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2012年3月9日11时38分,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同时也坚持工作了近10个月后,杨奎烈闭上了眼睛,带着深深的眷恋,永别了他深爱着的企业、工友和家人,时年58岁。
杨奎烈走了,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焦裕禄精神;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