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宜:职工的贴心人
1957年10月,我从前苏联学习回国后,组织上分配我到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在这里,我和焦裕禄同志整整相处了两年多的时间……
一、难忘的第一面
到洛阳的第三天,我拿着厂人事科的调令到一金工车间报到。在车间主任办公室,第一次遇见焦裕禄同志。
焦裕禄三十五六岁年纪,中等身材,黑黑的脸庞显得有些消瘦。瞧他那沉静的神情,就知道是革命熔炉里炼过的、铁砧上锻过的人。他那两条浓黑的眉毛含着坚毅果断,刚毅的额上蕴蓄着革命的智慧,一条深深的纹路,显示出以往岁月的艰辛。最惹人注目的是他那年轻的、意气风发的脸上长着黑黑的胡子,目光炯炯有神。使人感到,老焦是位言必行、信必果、虚怀若谷的实干家。
我走进老焦的办公室,见他正聚精会神地读书。办公桌上堆放着《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概论》和《机械制造工艺学》之类的书籍。
他见我走进办公室,马上起来亲切热情地跟我紧紧握手致意:“小赵,欢迎你学成胜利归来!”接着,老焦点燃一支香烟,吸了两口,开始说:“我们早就盼望你们学成归来了。现在祖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大批人才。”他指着桌上的书籍,仍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党号召我们向科学进军,外行要变成内行。我只能见缝插针利用时间看点书,学点知识。小赵,今后我就拜你为师了。”
人与人往往是很难理解的,人与人的心灵有时那样难以沟通,有的甚至共事一辈子,也很难心心相印。我跟老焦初次见面,仅仅瞬间,彼此之间的距离忽然缩短了,甚至消失了。我们好像成了久别重逢的战友。
我向他汇报了在前苏联工厂学习培训一年的情况。老焦向我介绍了厂里和车间的一些情况以后,继续说:“我们厂的基本建设,将接近尾声。小赵,组织已研究决定,任你为西跨工段的总工长。在车间没有投产前,你的主要工作是协助苏联专家茹拉鲁廖夫同志负责车间的机床设备安装,并兼作俄语翻译。”
老焦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赵啊!我虽然到大连起重机金工车间当过实习主任,向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到了不少知识,回来后还上夜校学习,但是,面临工业建设的新课题,我总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
老焦点燃一支香烟,接着说:“又红又专是党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永远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心贴职工
在一金工车间,焦裕禄关心爱护每
一个职工,视他们为自己的兄弟姐妹。青年女工张美英不幸触电,从十多米高的电车上甩了下来,生死未卜,处于昏迷状态,救护车把她送进医院。大家都为张美英的伤势担心,老焦更是心急如焚,在安装机床的现场找到我,说:“小赵,张美英出了工伤事故想你已经知道了。你停下工作,立即赶往医院,告诉医生,一定要不惜代价尽全力抢救张美英。这是厂党委的决定。”
张美英在医院抢救了六个多小时,我和老焦始终寸步不离地守在医院。在她未脱离危险期前,焦裕禄天天去医院探望。老焦曾多次告诫医护人员,要尽责尽力精心护理。张美英的伤势一天比一天好转,老焦还经常去医院探望并鼓励她振作精神好好养伤。他自己还拿出积蓄,买些水果之类的东西让她补养身体,小张对此感动不已。不久,张美英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痊愈后,马上返回工作岗位。在以后的年月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焦裕禄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爱护是出了名的,他用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起全车间知识分子和工人胸中的劳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陈继光是车间的青年技术人员,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设备专业。在参加工作的短短几年间,他惜时如金,勤学苦练,不懂就问,对技术精益求精,在业务上出类拔萃,才华横溢。陈继光擅长机械加工工艺,特别对齿轮啮合理论及其加工制造,更具有颇深的造诣。1957年“反右”以后,陈继光由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受到冷落,几乎被打入“另册”。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因得不到组织上的理解和信任,觉得有才难施,有志难展,忧郁不乐,心灰意冷。
老焦深谙知识分子的心态,在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他们最大的悲哀是报国无门,理解和信任是他们的第一需要。老焦还十分明白,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离开专家和技术人员,无疑是不行的。
……
在党总支召开的会议上,老焦力排众议陈述己见:“……我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在政治上严格要求团结帮助,工作上大胆培养放手使用,生活上体贴入微关心照顾。”老焦特别强调:“政治与技术是对立的统一。政治就是政治,政治与技术不能混为一谈。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无阶级性。”他继续说:“我国的知识分子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他们。对待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加速经济建设步伐。”
老焦主动和陈继
光交朋友。他将陈继光请到车间主任办公室,推心置腹地交谈:“小陈,你数年如一日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刻苦钻研技术,在工作上已展露才华。可是,你每做完一项工作后,总要写下详细的笔记,是不是怕背后有人射冷箭,说三道四秋后算账。”他还对陈继光说:“你怕什么,万一出了技术问题,只要你将原因讲清楚,责任我来承担。技术就是技术,不要和政治联系在一起。”
陈继光见老焦如此关心理解自己,并作为知己,无丝毫嫌弃和鄙视之意,顿时他心如潮涌思绪万千,一把抓住焦裕禄的手,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句话也说不出,对着焦裕禄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出了办公室。
陈继光的精神从此振奋了。他为车间解决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一次,车间承担了不带空刀槽的双向人字齿轮加工任务。苏联专家对此束手无策,厂里的许多技术人员也觉得心中无数,感到无法可施。老焦将此项任务交给了陈继光。
陈继光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精心地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多次深入生产现场,与工人们研究制订措施,并亲自动手和工人一起操作加工。终于,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此项复杂的加工任务,受到厂里的表扬,此事被工人们传为佳话。
……
老焦不仅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尊重科学,遇到问题注意听取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在一金工车间的机床安装期间,有一天中午,因为铺设中跨265B搪床周边的脚踏板,我和苏联住厂专家茹拉鲁廖夫发生了分歧。老焦正在附近清洗机床零部件,协助安装公司加快机床的安装进度。他见我年轻气盛,嗓门愈来愈高,急忙走过来,将我叫到一旁,十分严肃地对我说:“小赵,你嗓门高,顶撞专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气鼓鼓地说:“茹拉鲁廖夫实在太过分了,他一定要按机床安装说明书规定,对脚踏板木材的产地、树种严格要求,太不切合实际。”
老焦说:“这是专家工作认真的表现。我们应该主动和苏联专家搞好团结,尊重专家的感情,耐心地阐明我国的国情,据理力争,尽可能地说服专家。”
老焦的这种尊重专家意见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从此以后,我与茹拉鲁廖夫再没有红过脸,我们彼此相互尊重,亲密合作,顺利完成了机床安装调试任务。
……
老焦就是这么一个人,视职工为亲人,关心爱护职工胜过自己。那时,一金工车间的工人都为在老焦领导下工作感到荣幸和自豪。
——选自《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焦裕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