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_试制卷扬机(1 / 1)

焦裕禄的故事 杨江华 1765 字 2个月前

试制卷扬机

1958年,洛阳矿山机器厂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时,厂领导发出了“试制第一台两米五卷扬机,向‘五一劳动节’献礼”的号召。焦裕禄所在的一金工车间承担了试制卷扬机的任务。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意味着新中国第一台2.5米卷扬机的诞生。在全厂大会上,焦裕禄向厂领导和全厂职工保证:一定在4月底试制成功,向“五一”节献礼。

大家的决心是坚定的,不过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时间紧、技术高的任务,有人开始抱怨了,说:“既然条件不具备进行试生产,那就不要打乱办工业的程序。”对于这种消极的声音,焦裕禄则说:“过去,革命前辈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生产中学习生产。咱们这么大一个厂,早就应该给国家做贡献了。上有党的领导,下有群众的支持,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试制卷扬机的日日夜夜里,焦裕禄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为了能早日完成任务,他把工厂当成了家,吃在工厂住在工厂。饿了,就啃点馒头就点白开水;困了,就披一件破旧的棉大衣趴着睡一会儿。

每天,焦裕禄都在办公室翻阅图纸,以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为了弄懂工艺,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术人员、老工人一起,把整台机器的上千个零件拆开,从图纸资料、工艺规程,到工具准备、材料准备、外协作件准备,—件一件地进行熟悉,连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不放过。他费尽心血,熬了十几个夜晚,终于将卷扬机上的关键零件、加工方法、所用工具,一—画在笔记本上,作上记号,并在旁边附上密密麻麻的说明。

每天,他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研究和实践。为了突破中间齿轮的剃齿关,他和一名老工人连干了两天两夜,站得腰酸背疼,加上胃病发作,累得两眼冒金星,脸色发白。工人们见了,纷纷劝他去休息一会儿,可焦裕禄却风趣地说:“不要紧,我还能顶得住。干我们这一行啊,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

焦裕禄从不关心自己,可对工人却十分关心。谁要是渴了,他就把水递到那个人的手中;吃饭时间,他把饭菜准备好递到工人的手中;若是有谁生病住院了,他亲自跑到医院看病,还自己掏钱买补品送过去。焦裕禄里里外外地忙活,工人们心里热乎乎的,纷纷伸出大拇指夸赞道:“老焦心里装着我们,比亲人还亲啊!”

在试制卷扬机的过程中,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可焦裕禄却依靠群众的力量,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一次,由于三米二立车上的车刀质量出现问题,造成卷扬机大齿圈加工时出现了故障。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拦路虎”,就会打乱整个车间的工作流程。这下可急坏了焦裕禄。三米二立车上的车刀是一位苏联专家设计的。焦裕禄第一时间去找了那位苏联专家,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可是,苏联专家却表示,这个车刀工艺已经载入了他们国家的百科全书,质量上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

焦裕禄败兴而归,心情一时陷

入低落。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后,他决定发动厂里的工人,依靠大家的力量去解决车刀的问题。经过一番研究,大家发现,苏联专家的刀子也不是一无是处,主要是给刀子选错了对象,就像拿着切豆腐的刀子去剁排骨,自然会出现问题。于是,焦裕禄找了两个有经验的车工师傅和技术员,研究起车刀的工艺来,重新设计了一款车刀。

新的车刀改进了断屑槽,加宽了负切削刀,提高了运作效率,也解决了之前遇到的难题。新车刀试验成功后,经厂领导的批准,焦裕禄在车间举办了一个刀具表演的活动,邀请那位苏联专家到场观看。说是表演,实际上是一场比赛。工人们将苏联专家设计的车刀,与自主设计的车刀相比较,结果苏联专家的车刀坏了好几把,而工人们自主设计的车刀则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最后,苏联专家不得不竖起了大拇指。

利用这样一个好机会,焦裕禄鼓励大家说:“革命,没有止境;真理,也没有终极。因此,我们的车刀也不能算最好。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反复实践,争取不断发现或发明更多、更新、更好的刀具,来适应生产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台下的职工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声叫好。此后,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自力更生的信心与胜利的喜悦。

正在试制的关键时刻,问题再一次出现了:电瓶车没电了。

电工周学才来到办公室,找到焦裕禄汇报情况,说:“老焦,如果电瓶车不继续充电的话,时间长了电瓶车会烧坏的。”

“是啊,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听了周学才的报告,焦裕禄的眉头又皱起来了。他在心里思量:电瓶车充电一次要一百多块钱,可用的时间很短,经济上不划算;但是如果不充电,电瓶车烧了损失则会更大。

焦裕禄将目光转向电工周学才,说:“小周,你是电工,你说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如果把充电机的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周学才如实回答。

电工周学才说的有道理,如果解决了充电机的问题当然就好办了。关键是,充电机还没有到位,远水救不了近火啊。焦裕禄觉得,当务之急,必须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对周学才说道:“小周啊,时间不等人,我看还是咱们自己来解决吧。”

“自己解决?”周学才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追问了一句:“您的意思是,咱们自己制造充电机?”

“没错!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制造充电机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一定会成功!”焦裕禄鼓励道。

“好,只要有你的支持,还有大伙的帮助,我愿意试试看!”周学才得到鼓励,信心倍增。

在制造充电机的过程中,焦裕禄一直与周学才战斗在一起。他替周学才找资料、找零件、找老工人求教。失败了,他就勉励周学才再接再厉。就这样,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制成了一台土充电机。电瓶车没电的问题迎刃而解。

试制卷扬机的工程仍旧在紧张地进行。一金工车间的全体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在

各自的岗位上忙忙碌碌。就在这时,生产上再次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卷扬机上,有一种名为轴瓦的零件。这个零件在工艺上要求极其严格。按工艺规定,轴瓦上必须浇注一层“巴氏合金”。可是,在手工浇注过程中,“巴氏合金”不是出现气孔,就是粘合不牢,结果出现了很多废品。这样不但浪费许多稀有的“巴氏合金”,还直接影响了卷扬机的试制进度。

几番试验之后,人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有人退缩了,说:“反正是试制,又不是正式投入生产,既然解决不了轴瓦的问题,那就凑合用一下得了。”

听到这种言论,焦裕禄急了:“这怎么能凑合?这是我们试制的第一台卷扬机,要对国家负责,哪怕是遇到困难,也要保证高质量,绝对不能凑合!”

问题出现了就要解决。焦裕禄找到装备工段长于师傅和技术员小李,说:“你们都是搞钳工的,看看能不能来个两结合,突破轴瓦这个难关?”

“其实,这两天我们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还翻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据各方面的资料来看,目前浇注有两种方法:一是压力浇注,这种办法必须有密封箱和煤气设备,目前在咱们这儿行不通;另一种方案是离心浇注,这是多快好省的办法。根据现实情况,我们车间是完全可以实行的,只是轴瓦太大,离心浇注轴瓦,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先例,我们怕试验的时候出问题,想问问您的意见。”

“既然你们已经找到了办法,那就应该大胆地干!试验一样新事物,出点毛病,失败几次,总是正常的。就像上次咱们制造土充电机,虽然中间失败了几次,最后还不是成功了嘛!有什么困难问题,我一定协助解决,再说还有上面厂领导的支持。一定没问题的!”焦裕禄听到这个消息,欣慰极了。

“那我们先在一台车**试验一下离心力。”为了慎重起见,于师傅建议道。

焦裕禄也慎重地建议道:“你们不妨多想一想,力求把安全措施搞得更完善,既不能损坏机器,也不要伤了自己。”

焦裕禄顶着万分的压力,征得厂领导的同意,轴瓦浇注试验开始了。

最后试验的那一天,厂领导也来到车间进行观看。焦裕禄站在车床旁边,密切关注着试验的进行。很快,车床开动了,高速运行到每分钟400转的时候,滚热的“巴氏合金”开始向轴瓦里浇注。此刻,大家都为试验捏了一把汗,焦裕禄更是全神贯注地看着。在那几分钟里,似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轴瓦。

待轴瓦冷却以后,车间里仍然一片寂静。少顷,有人在小声猜测试验的结果。终于,检验结果出来了,浇注的轴瓦完全合乎质量要求。经过多次试验,一台几乎用废材料制造的离心浇注机终于问世了。

一个个问题相继解决了,工人们的信心更加强烈了。大家一鼓作气,将卷扬机上的各类零件都一一生产出来了。卷扬机到了最后安装的关头。

“五一”劳动节那天,整个洛阳矿山机器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两米五的国产卷扬机试制成功了,向伟大的国际节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