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
雷锋的“读书时间”
1961年10月19日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钉子为什么可以钉进严丝合缝的木板中?就是靠着钉子的挤劲儿、钻劲儿。爱思考,能琢磨的雷锋发现了“钉子”的可贵之处,还能把这种“挤劲儿”、“钻劲儿”应用到工作与学习中来。
雷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抓紧时间学习,虽然一次两次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长年累月下去就会有成效。要知道,雷锋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技能。
一次,雷锋到电影院看电影。在电影放映之前,雷锋听到身后突然传来一位小朋友向自己打招呼的声音:“雷锋叔叔,你好!”
“哦,是小贾同学,你也来看电影啊。”雷锋扭过头来,认出是运输连附近小学的学生小贾。
“雷锋叔叔,你刚才在做什么呢?”小贾问道。
看到小贾一直盯着自己手中拿着的《毛泽东选集》,雷锋猜到了小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他微笑着回答:“电影还要一会儿才开始放映,这段时间不利用起来太浪费了,不如看会儿书。”
“雷锋叔叔,这么短的时间你能看多少?”小贾问雷锋。
“看了有五六页。看一页就多掌握一页的知识,积少成多嘛。学习就要抓紧点滴时间。”雷锋耐心地说道。
正如雷锋自己所说的,他就是这样,利用“挤”出来的点滴时间看书学习的。
雷锋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他不仅勤于学习政治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文学和写作也很感兴趣,时常练习。不过,运输连的日常工作十分紧张,雷锋和战友几乎每天都要驾驶汽车到处跑,根本没有固定的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放在他的挎包里,随身携带。当停车休息时,雷锋就坐在驾驶室里抓紧时间看书。
一天晚上,大多数战士都已熄灯睡觉,高指导员刚从营部开会回来,看到连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看了一眼。一进连部就看到雷锋正在灯光下埋头苦读,连他走进来都没有发现。
高指导员关切的询问:“雷锋,怎么还不睡觉?学习是很重要,但休息也很重要。已经很晚了,快去休息吧。”
雷锋见指导员回来了,连忙站起来应道:“我读完这篇文章就去睡。”
此时已经11点多了,高指导员摆摆手说:“你明天还要出车,快去睡觉吧。”
雷锋想了想,的确是有些晚,就算自己不休息,指导员也该休息了。他连忙收拾了自己的书,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高指导员的宿舍就是连部办公室的里屋。半夜高连长醒来,发现连部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他披上衣服过去一看,原来是雷锋又回来看书了,依旧是聚精会神的埋头苦读。
这次高连长没有开口打断雷锋,而是悄悄走到雷锋身后,低头看雷锋在看什么书。他发现雷锋不光看,还会在书的边角写上一些观感,做下标记。例如雷锋此时看的这页,就写着:……外因是条件,内因作决定,要想求进步,主观多努力。
高指导员赞许地点点头。
这时雷锋才终于发现指导员,连忙站起身,抱歉地说:“我影响您休息了,指导员。”高指导员笑笑,挥挥手表示没有。
接着,高指导员随手拿起几本雷锋看过的书。他发现,雷锋在许多书上留下了心得。这些心得有长有短,短的例如“好!”“牢记!”“就这样办!”,长的不是很多,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雷锋自己的深刻思考。例如这段: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给我们换来了幸福。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和学习,没有理由不改正缺点和错误,没有理由只顾自己不顾集体,没有理由只顾个人眼前利益,而忘记了整个无产阶级的最大利益。
每本书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雷锋自己的反思,让看过的人禁不住地对这个小战士肃然起敬,例如他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一个年纪不大的小战士,却有着如此深刻的思想,如此认真学习的态度。高指导员看着还在埋头苦读的雷锋,感到很是钦佩。他想,要是每个人都学习雷锋的这种对待学习的刻苦精神,该多好啊!
雷锋又看了一会儿书,发现高指导员也不去休息,在这里陪自己,很过意不去,就劝指导员去睡觉:“您明天还有工作,该去休息了,别跟着我一起看了。”
“你明天不是也要出车吗?”指导员看了看表,都已经半夜两点了,是太晚了,忙催促雷锋,“你也快去睡,明天好有精神出车。”
雷锋这才真正收拾好自己的书,回去了。
雷锋的“钉子精神”看起来不起眼,但当真正做到后,就会发现有着无穷的力量。雷锋年纪不大,却在这不长的人生中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他的贡献或许不如科学家、政治家们的贡献大,足以震慑或改变历史。但他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引领周围的人一起打造丰富精彩的人生。
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62年4月17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
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认为,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同样,人的思想和行为,也需要时常“清洗”和“保养”,即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才能够不“生锈”。他时常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常常要求别人对他提出批评和指正。他希望自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在鞍钢当工人期间,经常受到职工大会的表扬。
一次,值班主任在大会上表扬雷锋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雷锋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可心里十分别扭。事后,他找到值班主任,问道:“您为什么老是表扬我啊?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不全是优点,您还是给我提提缺点吧!”
值班主任十分不解,明明雷锋在工作中表现得十分优秀,为什么总是不愿意接受表扬呢?他好奇地问道:“雷锋,你为什么老让人给你提意见、提缺点呢?”
“每个人都有缺点,尽管我现在工作很认真,但还是有不对的地方。如果大家都不指出来,那我就没法进步了。这就好比我们炼钢,如果煤堆里有土,不捡挑出来的话,就会影响炼焦的质量。它们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啊!”雷锋解释道。
值班主任听了之后,对要求进步的雷锋更加喜欢了。
雷锋16岁参加工作,22岁以身殉职。这6年期间,他当过公务员、农场工人、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最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不管身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像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雷锋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大会上,雷锋被授予“毛主席的好战士”称号。在大会上,雷锋遇到了沈阳军区炮兵5040部队的炊事班班长刘思乐。刘思乐被评为“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光荣称号。
听到刘思乐被授予的称号时,雷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年自己在望城县当公务员的时候,张书记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别看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不怎么起眼,但是机器缺了它可不行;你现在是个小小的公务员,虽然职位不高,但是我们的工作也离不开你。”
从那时起,雷锋就决心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往事一幕幕涌上雷锋的心头……
在望城县当公务员时,雷锋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常常和机关的同事们一起去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上课。虽然平时的工作很忙,但他很少缺课;即便是落下课了,他就设法补上。他这样专心学习,在后来的考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哪怕是一件日常小事,雷锋也一丝不苟地对待。有一次,他到长沙出差公干。张书记的爱人给了他五块钱,托他在长沙买顶帽子。雷锋从长沙办完事回来后,把买来的帽子送给张书记的爱人时,又还了七块钱。
“哎,雷锋,这钱不对呀?”张书记的爱人拿着那七块钱,十分不解,“我不是给你五块钱吗?怎么还倒找给我七块啊?”
雷锋笑呵呵地说:“您当时把两张五块的新票子当成一张找给我了。这顶帽子三块钱,不正好找给您七块嘛!”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雷锋,你可真是个好青年!”张书记的爱人不住地夸奖雷锋。
1957年2月8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雷锋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同时,他还被评为望城县委机关的工作模范。
大会上热烈地掌声打断了雷锋回忆的思绪,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
大会结束后,雷锋找到刘思乐,与他一起探讨了“螺丝钉的话题”。
雷锋激动地握着刘思乐的手,说:“你在大会上发表的那篇名为‘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的讲话,我深受鼓舞。不过,我觉得,要是加上一个‘永’字会更加完整和生动!作为军人,我们就应该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是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应该成为我们军人的座右铭。从我第一次以‘螺丝钉’为题做报告起,到现在为止,大概超过百次了吧。很多人都快忘了我的本名,见到我就叫我‘螺丝钉’。哈哈……”说完,刘思乐爽朗地笑了起来。
“这是大家对你的褒奖,也是你应得的荣誉。说真的,我还挺羡慕你这个‘螺丝钉’的称号呢!”雷锋的话语中充满了无比的羡慕之情。
“哦,是吗?那你说说看,咱们应该怎么做一颗‘螺丝钉’呢?”刘思乐向雷锋问道。
雷锋见刘思乐这样问,便毫不含糊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首先,我觉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记牢。其次,要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再次,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争创一流。”
刘思乐听了雷锋的话后,补充道:“是啊,螺丝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默默奉献。”
这一天,雷锋和刘思乐相谈甚欢,在“如何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两人分别时,雷锋在刘思乐的纪念册上,郑重地写着:“让我们一起携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迎着困难前进
1961年1月18日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而已。
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
“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大多是无法预料的。所以,面对困难时,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客观地面对,不断地克服,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有的人从心底里惧怕它,逃避现实,那么困难就始终存在。
解决困难的关键在于心态。在雷锋看来,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可它的实质只是“纸老虎”而已。
雷锋是如何对待困难的呢?——“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他将困难比作一只“纸老虎”,体现了他乐观向上的心态。所以,他不仅能“遇虎能打”,还能“找虎而打”。
前方的大道不是一马平川,唯有敢于直面挑战,敢于翻山越岭克服困难,才能走得更远。
在部队,雷锋靠着过硬的技术和驾驶本领,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出车从没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
雷锋有“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的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不抱怨,不屈服,总是“迎着困难前进”。他曾说:“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就是凭借着这股子干劲,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1961年冬天,运输连接到命令:全体汽车兵,开车到新宾县执行一项新任务。
经过事先的了解,运输连的战士们知道,这是一件苦差事。从部队到新宾县,要经过的地方,路况十分不好,而且可能面临危险。
雷锋想了想,主动提出,让他的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后面的车队开辟道路。连长考虑到雷锋的车技好,经验比较丰富,就答应了。
那天清晨,天刚亮,运输连的车队就整装出发了。一直到中午吃饭之前,一路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危险或机器故障。
下午三点的时候,车队开到了一块险地前。雷锋嘱咐车上随行的两位战友,一定要慢些开。同时,他将前方的路况,传递给后面的车队,提醒驾驶员注意路面情况。
这是一道江汊子,基本上没有路,只有一堆乱石滩,两边是一人多深的杂草和树枝。这样的路,连牛车都无法通过,更别提汽车了。
该怎么办呢?
雷锋下车探了一下路况,鼓励战友们:“困难就在眼前,我们不能就此放弃,任务必须按时完成。”随后,他找来当地的一位老乡在前面当向导,慢慢地引着汽车向前开去。
雷锋和战友们开着车,在乱石堆中颠簸着前行。道路两边的杂草和树枝时不时地剐着汽车。最后,连车前灯和插在车上的旗子都剐掉了。好在有惊无险,一番周折之后,车队安全地度过了江汊子。可是,这一关刚过,车队又迎来另外一个难关,大有不让车队喘息的意思。
这回碰上的是陡坡。雷锋坐在驾驶室,加大油门,拉大马力,可汽车就是上不来,轮子在原地打着圈。他一边开车,一边让战友们找些干草或树枝,放在轮子下面,增加点摩擦力。这样反复弄了七次,车子才开过了陡坡。
经过这两次的折腾,大家都已经非常疲惫。可是,困难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的困难等着雷锋和整个运输连的车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驾驶,车队来到了一个90度大转弯的山路上。道路的左边和前方,都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右边则是又高又陡的山坡。如果稍不小心,车子就会冲下悬崖,落入万丈深渊。
雷锋对正在开车的战友提醒道:“一定要多加小心!”
开车的战友紧握着方向盘,慢慢地往前开着。雷锋在一旁,紧握着手刹,眼睛紧盯着前方,一点也不敢松懈。最后,他们终于顺利地通过了这段急转弯。
大概在黄昏时分,车队终于开到了目的地。由于雷锋所在的车在前面开路,为后面的车队减少了一些困难和危险。
运输连在新宾县完成任务后,随后车队又上路了,准备返回营地。由于来时已经熟悉路况,几个危险地带也已经被摸清,所以大家都以为返回时会比较轻松。可是,难题又出现了——车队所剩的油不多了。
雷锋对随车的战友说:“先把咱们车上的油分点出去吧!”
战友们十分不解:“那咱们的车怎么办啊?”
“我们的车队走在后面,等其他的车先回去,自然会派人送来汽油的。别的战士们先回去,可以早些休息,也可以少些危险。”雷锋安慰道。
车队再次经过江汊子,结果前面的一辆车陷入了泥潭中,车子熄了火,连驾驶室都进了水,情况十分危急。走在后面的雷锋,听说了之后,和几名战士商量了一下,决定先用人力把车拉上来。于是,雷锋调来两辆车,又和几名战士下水,费了一番力气,终于将车子拉上了岸。
可惜天公不作美。寒风呼啸而来,气温骤降,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当雷锋的车行驶到一个叫木旗的地方时,车上的油耗光了。雷锋和几名战士商量了一下,准备先在木旗驻扎一晚,等部队把油送来后再返回。正当雷锋等人准备休息的时候,油送到了。同时,他们得知,一辆车爬坡时,钢板断掉了,需要借用千斤顶。雷锋二话没说,拿起自己汽车上的千斤顶前去救援。他冒着大雪,走在泥泞的路上。雷锋找到坏在路上的那辆车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将车修好了。
第二天,雷锋带领着车队安全地回到了驻地。
后来,战士们回忆起那场艰难的路程时,总是不停地夸赞雷锋:“那次的任务,路上多亏了雷锋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