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
苦孩子
1940年12月18日,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的村子里,一户贫穷农民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雷正兴,乳名庚伢子。这个男孩就是雷锋。
雷锋的祖父叫雷新庭,湖南望城县人。雷新庭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活,终日辛勤劳作,却所获无几,难以维持全家生计。他中年丧偶,独自一人拉扯年幼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因为实在没有能力抚养,他只好把两个女儿送给别人做童养媳(封建陋习,由婆家养育幼女,待到成年后正式结婚)。这位老人受到地主的无情剥削、高利贷的残酷压迫,最后操劳过度,重病不能起床。1941年冬天,地主到家里催租,高利贷又上门要债,家庭状况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身体急剧恶化。最终,老人在鞭炮声中痛苦地去世,终年不到60岁。
雷锋的父亲叫雷明亮,1907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安庆乡。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雷明亮也以务农为生。
望城与毛泽东的故居韶山冲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只有100多公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望城进行过多次革命调查工作。雷明亮曾经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成为农民协会中的一员,拿起武器,打土豪,分土地,轰轰烈烈加入到土地革命的洪流当中。
那个年代的中国,广大人民生活都极其困难。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使社会局势很不稳定。1938年,国民党军队火烧长沙,农民运动受到严厉打击,雷明亮也遭到国民党的殴打,身受重伤。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迫于生计,雷明亮不得不靠做零工维持全家的生活。不幸的是,他又受到日本兵的毒打,旧伤还没有好,又有了新伤,再加上沉重的生活负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终于扛不住了,于1945年春天的时候,离开人世,年仅38岁。雷明亮走了,抛开了生活的重负,丢下只有5岁的庚伢子。
雷锋的母亲,原名叫张元满,1910年生于湖南长沙县凝港,是一个铁匠的女儿。因其父母没有能力抚养,被送到长沙育婴堂,后来被人抱回家抚养。在她六、七岁时,被送到雷家做童养媳。张元满和雷明亮结婚以后,乡里乡亲都叫她“雷一嫂”。雷一嫂前后共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雷正德、雷锋和三伢子。她曾给资本家做过女工,给地主做过佣人,做过裁缝等,受尽了人间的苦难。
雷锋的哥哥雷正德,乳名再伢子。父亲去世后,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去了资本家开的厂子里做童工。每天干活长达十几个小时,一个12岁的孩子怎能承受得住如此繁重的工作呢?没过多久,雷正德得了肺病,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劳累过度,雷正德在机器旁边昏倒,手和胳膊都被机器压伤,无情的资本家没有给予补偿,反而把他开除了。12岁的雷正德悲痛欲绝,一路乞讨,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才回到家。小雷锋终于把哥哥盼回来了,别提有多高兴了,冲母亲喊着:“妈妈,哥哥回来了,哥哥回来了!”
母亲急忙迎出来,看到儿子瘦得跟干柴一样,手和胳膊还用一块破布包着,全身上下都是污垢。看到儿子这般模样,母亲不禁一把抱住他,失声痛哭……
母亲情绪平静下来后,给小正德包扎伤口,破布打开,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伤口没有及时清理,已经溃烂了,甚至都生了蛆虫。此时此刻,母亲伤心欲绝,家里都已经欠下很多债了,怎么给儿子治病疗伤啊?母亲万般无奈,只能烧香拜佛,希望自己的诚心诚意能感动神灵,救救她那可怜的儿子。
大概是神灵没有听到这个穷苦人的祈祷,一直得不到治疗的伤口开始恶化,雷正兴的肺病也更加严重了。这个12岁的男孩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种种苦难。他这样的年龄,本不该承担这一切啊!1946年春天,雷正德终于被病痛打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雷锋的哥哥刚刚离去,年仅3岁的弟弟三伢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也随哥哥而去。两个儿子的离去,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再加上地主一再地欺压,她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最终选择了悬梁自尽,时年37岁。
这个苦难的童年,在雷锋的记忆里难以磨灭。他曾说过:“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他还曾说:“那时我虽年纪小,对那些野兽般的帝国主义和黑暗的社会是那么入骨的痛恨。那时我真想,要是有亲人来搭救我,我一定要拿起枪,粉碎那些狗豺狼,为爹娘报仇!”
两年内先后失去四位亲人,对于小雷锋来说,有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悲痛。雷锋成了孤儿后,为了生存下去,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山上砍柴,可就是这样,他还要忍受地主的欺凌、剥削。就这样,小小年纪的雷锋边咬牙坚持,边怀抱着希望等待着新生活的到来。
解放以后,万恶的旧社会终于结束了,雷锋过上了“穿新衣,吃饱饭,上学堂”的日子。伟大的党和人民解救了他,给了他温暖,改变了他的命运。从那以后,雷锋的心中充满了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感激,决定长大以后,要用行动回报人民、回报党。
做个光荣的钢铁工人
1958年10月,鞍山钢铁厂到望城县来招工人了,这个消息在县里传得沸沸扬扬,也传到了郊外的农场。同时,还有另外一家湘潭钢铁厂也在望城县招工。农场的工人们都在议论纷纷。鞍山钢铁厂在东北,离湖南这个小县城很远,而且那里很冷,南方人去了会很不适应。这样一比较,湘潭钢铁厂就相当有优势了,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是,雷锋竟成了一个例外。
那时,已经18岁的雷锋正在农场工作,并且干得很出色,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但他不骄傲,不满足,仍然一如既往地虚心学习。他得知大家多数不愿意去东北的鞍山钢铁厂后,站出来说:“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愿意听从党的安排,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我选,我就愿意去鞍山钢铁厂,冷不算什么。”说完这些,他又到农场的领导那里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示心甘情愿去鞍山钢铁厂。领导听后,觉得真是难得,尽管舍不得这样的人才,还是同意让他去了。
接下来,雷锋主动帮那些鞍山钢铁厂负责招工的工作人员做宣传。由于他自己做了表率,所以劝说别人的时候也更有说服力。雷锋鼓励大家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对那些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同志,他耐心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在雷锋的热情帮助下,鞍山钢铁厂的招工工作最终顺利完成。
去鞍山之前,雷锋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雷锋一直景仰毛主席,决定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参观。他和几个朋友一同到了韶山,瞻仰了毛主席故居,听讲解员讲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事。当时的雷锋心潮澎湃,并立志要像毛主席学习。
1958年11月中旬,雷锋和他的同伴们从湖南出发前往鞍钢。在经过武汉时,雷锋他们去参观了长江大桥。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大桥,交通十分不方便,人们只能通过轮渡过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底,长江上才终于架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雷锋抬头仰望长江大桥,心情很激动,其他人也都为长江大桥的壮观深深感叹不已。据雷锋的同伴回忆,那天太阳初升,江边的风吹拂着,雄伟辽阔的长江大桥,让他们心潮澎湃。雷锋想象着为祖国炼钢的场景,感到无比的自豪,忽然,他说道:“下层铁路桥是钢铁造的,上层公路桥也是钢铁造的,这需要多少钢铁呀!”接着又说,“这是我国新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以后在长江、黄河还要建多少座这样的大桥,全都需要钢铁,将来成为一名钢铁工人,我们得倍加努力!”
雷锋的一番话,激励了即将成为钢铁工人的同伴们,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长江大桥,还有许许多多的钢铁,他们马上就要成为光荣的钢铁工人了。
经过三天三夜的火车旅途,雷锋等人终于到达了鞍山,这天是1958年的11月15日。
来到鞍山钢铁厂,雷锋正式成为厂里的工人,并被分配到洗煤车间。煤场的车间主任了解到雷锋的资料后,得知他会开拖拉机,而且在工作中的表现很出色,于是就安排李师傅教他学开推土机。李师傅看到雷锋个子矮小,对他能否胜任开推土机的工作表示怀疑。雷锋回答道:“请师傅放心,我能行。”李师傅看他自信满满,点头收下了这个徒弟。就这样,雷锋开始跟着李师傅学开推土机。
从第一天开始,雷锋每天提前到厂,很晚才回宿舍,学得非常认真。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冰天雪地对驾驶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稍有差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在雷锋看来,有困难不怕,只要努力,都可以克服。他勤学苦练,向师傅虚心请教,没多久就能驾驶拖拉机了。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学习,雷锋通过了考核。从此以后,煤场上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
雷锋和其他同事在用推土机运煤的过程中,非常认真负责。有时用推土机推煤,会把地上的土带进煤堆里,这不算什么大问题,很多同事都忽视这一点。而雷锋却不这样认为,煤堆里掺进去泥土,炼成焦炭的质量会有所下降,那么冶炼钢铁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雷锋想通过改良推土机的技术来避免带进泥土的问题。于是,他认真研究推土机,力求避免把泥土带进去。这种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雷锋身边的工作伙伴,他们也跟雷锋一样,煤堆里偶尔带进一点儿泥土时,再把它拣出来,以确保炼钢的质量。
不仅如此,雷锋连休息时间也不闲着,参加了一个文化课补习学校的课程。除此之外,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只要是能帮的,雷锋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还常把自己的粮票送给有困难的同志。此时的雷锋还不到19岁,却已经是鞍钢的先进工人了。
我是一个兵
1960年1月7日,雷锋实现了他的参军梦。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天是我最大的荣幸和光荣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真感到万分地高兴和喜悦,这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1959年的冬天,国家新一轮的征兵开始了。招兵第一天,雷锋专门向钢铁厂的领导请假,来报名参军。雷锋走进辽阳市人民武装部的办公室,告诉负责人说他想当兵,但有工作人员说他个子不够高,不能应征入伍。
负责人抬头看了看雷锋,个头确实不够,便说道:“不够条件到这儿来也没办法呀。”
雷锋并不气馁,急忙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把我从旧社会中救了出来,我想当兵保家卫国,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到祖国的前线、国家最需要人的地方保卫祖国。”
负责人听后很佩服,心想:“这个年轻的同志,竟然说出这番有志气的话来。”于是,便同意了解一下详细情况再做决定。
雷锋听后非常开心,感觉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这位负责人通过调查,了解到雷锋过去的苦难,又
得知他用不怕苦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工作,很受感动。雷锋早已迫不及待了,第二天他又来到辽阳人民武装部办公室,表明自己的决心。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当兵,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同时他还带来了一份申请书。申请书中写道:
……参军!是我从小就有的愿望,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个革命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而且还是个培养青年的革命大学校。现在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怎么叫我不高兴呢!……
光明伟大的党啊!您挽救了我,给我吃的、穿的,还送我念书,加入了光荣的青年团,参加到了祖国的工业建设,一天天成长起来。
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要是没有您我很难想象到自己的一切。今天您需要我,我一定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和一切困难,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我要把自己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作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粉碎帝国主义!早日解放台湾。
这封充满热情和真情的申请书打动了武装部的负责人,觉得雷锋真是个难得的人才,有心让他入伍。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有两个条件必须符合要求:第一是年龄,差一天就不能应征入伍;第二是政审表必须全部盖章。雷锋已经19岁了,年龄合格,但由于种种原因,雷锋的政审表盖章并不全,这才是主要原因。
眼看着其他的新兵都穿上新军装了,雷锋甭提心里有多着急了。武装部的负责人也替雷锋多方做工作,最后,总算批准了雷锋的参军申请。在新兵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雷锋才收到新兵军装,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1960年1月8日,雷锋踏上了当兵的新征程。
在军旅生涯中,雷锋处处为人民着想,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雷锋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
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服务人民;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行动去拼搏;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向上。正是秉承着这些精神,雷锋从无依无靠的苦孩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好战士。这一切,都是雷锋用真心和汗水换来的,都是雷锋报答人民、报答党的真实写照。
怀揣作家梦的青年
有人曾经问雷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雷锋浅浅地笑了笑,若有所思地回答:“书”。他有一个藤条编织的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每一本都有他的回忆,每一本都是他的朋友。从学校到工厂,再到军营,雷锋始终以书为伴。
从书籍中,雷锋获取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力。从短小的语句写起,雷锋尝试着更多的文体,更长的篇幅。渐渐地,写作之梦开始在雷锋的心中萌芽。靠着书本的帮助和自己的摸索,雷锋做了很多像这样的学习笔记:
一、诗歌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诗、律诗、词、散曲。
二、民歌特点:语言精练,含义深远,内容丰富,押韵,易于上口,易于流传。
三、形式分为两种:叙事诗和抒情诗。这两种诗的区别:
(1)叙事诗是描写人物的动态现象。
(2)抒情诗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民歌文艺手法:
1.对照:
如: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
2.比喻:
要说天,天最大,
我们的干劲比天大!
3.夸张: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细心的雷锋把所学所想归纳起来,让自己与心中的梦想更近了一点。
1958年的春天,雷锋主动报名参加了治理沩水河的工程。那是一场“人”与“湖”的较量。劳动的热情与建设的情景交织在一起,雷锋把眼前的景象化作文字,创作了一首感人的诗篇: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
以革命的志气,创造未来。
在治理沩水河的工程中,雷锋结识了《治沩工地报》的编辑彭正元。在与彭正元的对话中,雷锋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那是一个初春的傍晚,雷锋和彭正元到大坝上散步。面对着宏伟的大坝,心情澎湃的雷锋开口说道:“如果我们能将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以文艺形式表现出来,那该多有意思啊!老彭,我想当作家……”
彭正元先是一愣,随后说道:“当作家可不简单,要有文化,有生活。”
雷锋点点头,回答说:“我知道当作家不简单,要写出好作品,就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今后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从写日记开始,雷锋陆续写过读书笔记、散文、小说、诗歌等。在他18岁时,已经写下2篇小说、5篇散文和9篇诗歌。“当作家”是雷锋的心声,是他的渴望,也是他的心中埋藏的梦想。
然而,人生的路不一定总会和自己的梦想重合。雷锋最终没有走上作家之路,而是当了兵,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但是,雷锋并没有放弃写作,直至离世前,他一直在用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雷锋的作品已经被整理和出版。今天的人们应该细细去体味雷锋作品中的话语,去认识生活中那个有思想、有性格、有血有肉的雷锋,去深刻了解雷锋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
雷锋小说欣赏
《茵茵》
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茵茵担任了治沩青年突击队的队长。那场暴雨之后,新堤突然决口了。茵茵领导青年突击队去完成堵口的任务。决口处有七八尺宽,水深过丈,流速很急,水上还漂着冰块,堵口任务十分艰巨。茵茵她们跳进冰冷的水里,打桩、投石、搭桥、挑土……水被堵在堤外,她们的衣服却都湿透了。回到工棚里,茵茵烧了一堆火,让大家围着取暖、烤衣服。茵茵忙前忙后的,没有顾得上烤火,只把衣服脱下来,搭在竹竿上想让风吹干。可是,第二天早起,她的衣服不仅没吹干,天冷反而结了冰,穿在身上还掉冰碴呢!茵茵不顾这些,穿上它又领着大家到堵口工地去战斗,终于完成了党交给青年突击队的任务。
茵茵今年只有19岁,既聪明又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活都能干。
堵口任务完成后,又一连下了三天雨,堤内堤外全是水,不能在湖内取土筑堤了。工地指挥部党委采取了措施:调来了10部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出湖内的积水。就在这时候,一个看管抽水机的同志病了,不能坚持工作了。怎么办呢?领导上想到了茵茵,她是个初中毕业生,还学过内燃机,对机械原理和构造是熟悉的。于是,领导决定调她去管理一段抽水机。茵茵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茵茵高高兴兴来到抽水机站,一连工作几天都很顺利。一天夜晚,她看到工地上的电灯、煤气灯,以及用竹子做的火把,把新修的长堤照得通亮,民工们好像在夜花园里工作一样。灯光亮,民工干活就安全了,进度也快了。茵茵高兴得随着抽水机声唱起歌来。她歌唱劳动的愉快,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将来。茵茵唱着唱着,抽水机突然出了毛病,一条胶管不喷水了。她冷静地想到:抽水机没停转,一定是水管出了毛病。如果把机器停下来,就会影响整个工地的工作。她决定下水修理,立即脱掉棉衣,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把堵在水管里的石块掏出来,坚持干了半个多钟头,水管终于又喷水了。
上了岸,茵茵冻得直打哆嗦。她穿上棉衣坐在机器旁,实在是疲倦了,瞌睡了。迷迷糊糊的,她手一动,不料被转动的皮带夹住了!她猛一惊醒,手夹在皮带里抽不出来,疼得她变了脸色,高呼:“救命!救命!”
恰好这时有两个民工经过,听到呼救声,急忙跑进抽水机站,只见一位女同志倒在机器旁,一只手给皮带夹断了:皮带还在转动,茵茵的血染红了机器。两位民工不懂机械,不知拉断电闸,却手忙脚乱地用扁担打抽水机,想打停它救人。
茵茵挣扎着,痛苦地说:“你们不要打机器,那是上万元钱买来的呀!”
两个民工问:“那可怎么办?”
茵茵坚强地说:“拉我!”
两个民工咬着牙,终于把茵茵还连着部分血肉的手臂拉了出来。这时,茵茵已经痛得失去了知觉。
同志们赶来,把她送进了县医院。经医生十多天的细心治疗,她的断手伤势慢慢好了一些。指挥部党委书记亲自去看她好几次,安慰她、鼓励她。同志们也都非常关心她、体贴她,给她送去鸡蛋、水果……
茵茵十分感激党和同志们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她忍着伤痛,在病**给大家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同志们,每当你们来看望我、安慰我时,给了我多么大的力量啊!我感谢同志们的关怀,感谢党给予我的温暖和鼓励。为工作受了一点伤,这算不了什么,你们不要为我分心。筑堤围湖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为它负点伤是光荣的。现在我还没有牺牲,就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工作哩!还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点力量。现在我在病**坚持学习,我要努力做个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战士。等伤好了以后,再和你们见面,再和你们共同劳动。”
一个月后,茵茵治好了伤,回到新建的农场工作。领导上为了照顾她,让她回家休息两个月。可是,茵茵不肯休息,少了一只手不能干别的,她要求给农场饲养两头大黄牛。
她每天早起晚睡,精心饲养两头牛。一天傍晚,她牵着牛出去吃草回来,走到半路上,那头大黄牛突然停住脚步,随你怎么拉,它也不肯走。茵茵急了,眼看天要落雨,过路的人有的脱下衣服盖在怕打湿的东西上。茵茵想:这只牛也是怕雨淋着吗?于是她脱下自己的上衣披在黄牛背上。天黑了,一阵大雨落了下来。这时,农场的小王跑来接茵茵。小王看见茵茵浑身给雨水打得透湿,黄牛背上却披着茵茵新做的蓝花衣裳,小王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立即脱下自己的上衣给茵茵穿上了。茵茵微笑着,牵着两头大黄牛在雨中慢慢地走着。小王在后面赶着那头不肯迈大步的牛。
回到场里,那头在路上不肯走的牛原来病了,倒在牛栏里。茵茵非常着急,急得她晚饭都忘了吃,跑到畜牧站叫来了兽医。兽医诊断后留下一些草药,说是不要紧。那天晚上,茵茵就守在病牛身边,抚摸它,侍候
它,喂药给它吃。两天以后,大黄牛好了,茵茵也高兴得跳起来,虽然她熬红了眼睛。
茵茵除了喂好两头牛,在春耕大忙季节,还同大家一起——只用一只手扯草、拾粪、插秧、种玉米……她真能干呀!
她还用科学方法种了一块试验田呢!她有很大的决心和信心,争取粮食丰收。农场的人都非常喜欢茵茵,大家说:今年秋收后,我们要送茵茵上北京。
——创作于1958年
雷锋诗歌欣赏
南来的燕子啊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
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
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南来的燕子啊!
让我告诉你吧,
团山湖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是由于党的巨大的力量,
才围垦成一个新的农场。
是他们——农场的工人们,
用勤劳的双手,
给团山湖换上了新装。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惊呆。
不是晴天里响起了春雷,
而是拖拉机在隆隆地开;
不是沟渠里的水能倒流,
而是抽水机在把积水排。
为什么草坪上格外喧腾?
那是饲养员在牧马放牛!
南来的燕子啊!
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
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
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
团山湖与乌山对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这景象是诗情也是画意,
活跃在这诗画般怀抱里的工人,
更是些生龙活虎般的健将。
有的是双手拿惯了锄头,
有的是才放下笔杆才放下枪。
他们豪迈地这样说:
这是一所新的国营农场,
也是一所露天工厂,
还是一个培养红透专深人才的学堂。
……
南来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寻旧时代的屋梁,
无论你飞到哪里,
再也找不着你从前住过的地方。
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地方,
今年变成了高大的厂房,
欢迎你到新的农场宿舍来拜访。
但得请你告诉我,
你可知道你所飞过的地方,
……
新建了多少这样的农场?
力量从团结来
(1960年3月)
力量从团结来,
智慧从劳动来,
行动从思想来,
荣誉从集体来。
一家人
(1960年)
松柏树,根连根,
石榴结籽心连心,
解放军和老百姓,
本来就是一家人。
我可爱的工厂
(1959年于鞍钢)
汽笛,对着初生的朝阳,
情不自禁地高声歌唱,
迎接英姿焕发的工人走进工厂。
啊,钢铁的心脏——鞍钢,
为了祖国的工业化,
你永远不知疲倦地繁忙。
你那高大的厂房,
建筑在数十里的土地上。
红彤彤的铁流,
向滚滚的长江水一样,
昼夜不停地奔忙。
如果谁要是在远处瞭望,
就能看到鞍钢全部的景象:
从森林般的大烟囱里,
吐出一股股黑黑的浓烟。
夜晚像无数条火龙在闪闪发亮,
把浓烟映得像五彩缤纷的彩云一样。
在这浓烟下面,
就是我们工作的厂房。
呀!真彷如神话般的天堂,
这里的工厂主人,
都在日以继夜地繁忙,
热情地歌唱。
歌唱我们的新生力量,
歌唱我们的厂房——
鞍钢焦化厂。
爱美的雷锋
抚顺雷锋纪念馆扩建后,增加了新的展品:皮夹克、料子裤、英格表、牛皮箱。之前展览的,都是代表雷锋那个时代特征的物品,比如雷锋掉了毛的牙刷,补过的袜子等,展示了雷锋艰苦朴素的一面。新的展品,展示了雷锋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一面。
原来,雷锋在鞍钢做推土机手时,是一名先进青年,工资比较高,但他省吃俭用,一直穿着工厂发的工作服。当时和雷锋一起到鞍钢的,还有另外几个湖南老乡。他们看着雷锋从早到晚都是穿着那身工作服,觉得太“土”了。于是三番五次的劝说雷锋,新社会下的工人应该有个新的形象才行。
雷锋被说服了,添置了皮夹克和料子裤这身行头,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夸奖。雷锋听到后心里美滋滋的,特地穿着这身新衣服到照相馆里留了影。照片出来后,雷锋把照片寄给自己在家乡的老领导。没想到,老领导回信批评教育了他一顿,要他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忘本。
雷锋读到信后感到很惭愧。在入伍时,他穿上这身最好的衣服拍了照,并且只有这一次。雷锋从此谨记领导的教诲,再也没穿过了。这就是皮夹克和料子裤的由来。现在纪念馆展列出来,是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全面的雷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雷锋也爱美,只是他能克制自己,不在物质上跟别人攀比。熟悉雷锋的战友、同事都说他爱拍照,雷锋自己也懂得照相的技术。
早在1958年10月,雷锋与望城县的县委机关领导合影时,他特意把自己白色衬衣的领子翻到夹克的外面,上衣口袋里还别着一支钢笔。这在当时算是很时尚的打扮。
雷锋不仅思想进步,生活上也懂得浪漫。据他的同事回忆,雷锋很喜欢花,每到春天百花绽放,他都会到田野里欣赏一番,并采摘一些放在玻璃瓶里。雷锋还将采摘的花送给过他的同事。
通过雷锋的同学、战友等人的回忆,以及抚顺雷锋纪念馆的展品的展示,让人们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平凡而真实的雷锋。
定格的22岁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同他的战友乔安山驾驶着13号卡车迎着小雨从工地回来。
因为路上道路泥泞,车上到处都是泥土。雷锋让乔安山将车开到空地上,打算对车子进行清洗保养。在转弯的时候,左后轮突然打滑。汽车猛地冲进了路边的小沟里,碰断了一根晾晒衣服的杆子。杆子正好砸在雷锋的右太阳穴上,雷锋当场昏倒在地。
乔安山赶忙跳下车子喊道:“班长!班长。”
紧接着,战友们陆续赶到出事地点,急忙用担架把雷锋送到附近医院抢救。最后经抢救无效,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22岁,正是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好年华。然而,雷锋却在22岁的时候,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仅仅22年的光阴,雷锋已经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从雷锋身上,人们看到了质朴,学到了美德,懂得了如何将爱和奉献无限放大。
8月17日,雷锋的追悼会在抚顺市礼堂隆重召开。
雷锋,这个只有22岁的年轻班长,一生没有做出丰功伟业,没有做出如同董存瑞手举炸药包的壮举。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解放军战士所做的平常的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追悼会上,来了很多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他们看着躺在前面的雷锋叔叔,心中充满了悲伤。各行各业都有代表来参加雷锋的追悼会,会场内外放满了花圈。来的人越来越多,屋子挤不下了,就站在院子里。会场外面布置有临时的扩音喇叭。喇叭里广播着雷锋生前的事迹:
1956年,雷锋在小学毕业以后,当过通讯员、公务员,并且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
1960年,雷锋参加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从追悼会到烈士陵园的路上站满了人,大家都来送雷锋最后一程。他们肩膀上系着黑纱,胸前戴上了白花,同车队汇聚到一起,小心翼翼地护送雷锋走完这最后一程。
到了烈士公墓,提前赶到的战友已经挖好了墓穴。墓穴前面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祭品。墓穴里面有红布,还有铜钱,这都是抚顺地区的风俗习惯。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把雷锋的棺木从车里抬下来,平稳地放进墓穴。战友们围在周围,谁也不愿拿起手里的铁铲埋土……谁也不愿意离开雷锋,大家围在雷锋的坟墓前哀悼着。
雷锋,没有高大伟岸的身躯,却散发着巨大且永恒的魅力。
1963年3月5日,全国各大报刊于头版登出毛泽东为雷锋写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极富感召力的七个大字,令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年轻的战士。重庆有雷锋精神永恒展览馆、连云港有雷锋班车、大连陆军学院有雷锋雕像、哈尔滨有雷锋出租车队、江西有雷锋号列车……
雷锋是湖南人,他曾加入到全面建设祖国的队伍当中,到过辽宁省抚顺。雷锋曾在这里工作、学习。无疑,抚顺早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雷锋去世以后,抚顺市修建的“雷锋纪念馆”于1965年8月15日落成。那里有一座高22米的毛主席题词纪念碑,有一条由22颗红星与22篇雷锋日记的石雕组成的路,名为“雷锋之路”。
如今,50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光阴并没有磨灭我们对雷锋的记忆。他的床铺依然被保留在“雷锋班”的宿舍里,上面放着叠成“豆腐块”的被子,干净整洁。退了色的军装和有些开裂的皮带,让人们想象出雷锋穿着军装的样子——那么朴实无华,那么富有朝气。
22岁的雷锋,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带给人们的却是精神的洗礼、榜样的力量。他像一颗流星,在夜空中划过。虽然短暂,却如此震撼;虽然急促,却光辉璀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