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1],丽谯门、不锁更声[2]。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晚,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释]
[1]二十五点:古代打更的点数。丽谯(qiáo):即华丽的更鼓楼。
[2]哝哝(nóng):唧唧哝哝,比喻说话声音很小。
[点评]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自从宋玉在《风赋》中为秋天定下这个萧瑟悲戚的基调以来,北宋欧阳修也在其一篇《秋声赋》中,将秋天之声写得肃飒惊心、寒气逼人,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本词紧扣“秋声”之题,通篇每韵同用“声”字,更演绎出一个“蒋捷版”的词体《秋声赋》,可谓奇哉。
上阕开篇描写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色彩虽然鲜艳,却因为巷深、窗低而一片凄凉。以下的“雨声”“风声”“更声”,也似乎全都带上了“凄凉”的情感。词人为什么如此叹惋呢?“故人远”三字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答案:原来是故人不在,以至于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误解为她给自己摇响的“玉佩”之声呢。下阕继续采集“角声”“笳声”“砧声”“蛩声”等,就好像一曲旋律生动、内容丰富的交响乐,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矣。煞拍的“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更是把嘹唳的“雁声”引入曲中,使全词又加深了愁苦、凄凉、悲切、思念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