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2]?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

[注释]

[1]闲居带湖之作。

[2]吴音:吴地口音。信州旧属吴地,故称吴音。相媚好:一指相互取悦逗乐,一指吴音柔美悦耳。翁媪:老翁,老妇。

[3]无赖:原意无聊,此指顽皮。

[点评]

轻笔淡墨,宛然一幅农家生活素描,令人赏心悦目。

首韵先推出一座茅屋,它又低矮又仄小,十分简陋,但坐落在草色青青的溪头,却显得颇清幽。微醺的词人信步走来,就发现了它。接着他忽然听到从中传出一些悦耳动听的软媚的吴音,并且好像在相互逗乐,于是忍不住伸头朝里一望,这才发现,原来操这么软媚的吴音在相互逗乐的,不是年轻的夫妻,而是一对头发已白的老公公、老婆婆。上片从“相媚好”的声音到白发翁媪的形象的跌出,颇有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下片正面入笔,看似平平叙写了他们家三个男孩儿的活动:大孩儿在溪东头的地里为豆子锄草;二孩儿在家门边的空地上编织着养鸡的竹笼子,最小的那个呢?也被他找着了,他正躺在溪边上剥莲蓬子吃着玩儿呢。在叙写小儿的活动时,作者连用了两个词“最喜”“无赖”,表明他在无忧无虑的儿童身上感受到的天真童趣,和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回看这种童年生活时的羡慕和喜爱。

全词妙在信手偶得,全是词人醉里信步的耳闻目睹,没有什么预先的安排和酝酿。在手法上,可谓无法而有法:信手得来,是无法。上片由观屋而闻声,由闻声而见人,越推越近,秩序不乱;下片三个孩子疏疏安排,意态闲闲,而在“小儿”一段则感情毕见,于是浓淡相宜。此词虽是小品,但如同齐白石之画虾,也能见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