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归,病起作[1]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1]闲居带湖之作。病起:指病体初愈。

[2]簟:竹席。断云:犹言残云。收:消失。

[3]书咄咄:《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罢职后,口无怨言,只是终日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字。休休:退隐。唐末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筑亭名曰“休休”。一丘一壑:犹言一山一水。风流:潇洒自在。

[点评]

词上片写景。在安放着夏日凉枕竹席的溪堂卧榻上,他先敏锐地感觉到秋气的来临。一个“冷”字,写出病体初愈的人,对于凉枕竹席、对于透进溪堂里空气的凉意的畏怯。他放眼望去,看见远处似与带湖相接的浮云,在这傍晚时分也渐渐收尽,天明水净。水面上的红莲和水边的白鸟,在傍晚的亮光中,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在他的注视下,那相倚的红莲就像是醉了一样酣然酡红着。而那默默无语的白鸟,简直就是在独自发愁。在红莲白鸟的风景之中,有作者感情的影子。“如醉”“自愁”,这本来是临秋观景的老病词人自己所具有的心理体验,在此他却于无意中将自己的愁怨之情转移给了花鸟。所以,前人对此处的写景极为欣赏,说“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这就看到了他写景能移情染物、却又并不作态、所以高妙的特点。因为这下意识中的移情于景,使写景不仅色美,而且韵味极佳,深得浑厚之趣。

下片言情。过片先连用两个典故,表明他不满于现实的牢骚和又只能强压不平、将壮志付诸东流的自我排遣之貌。紧接着,他以徜徉于山林丘壑之间的“风流”之相,来试图平息自己的不满。这两句,貌似甘心于放老山水,其实悲愤压抑之心,隐隐可见。山林隐逸并不能真正解决他的思想矛盾。结韵以一个散文化的句子,写出病愈之时筋力衰减、懒于上楼眺望的情状。写得很具体,很细致。这就不仅放得开,写得足,而且能回应开篇,并关合词题,使全词在结构上处于圆合的状态。此外,他借筋力衰退而懒于上楼,巧寓了两个意思。一是他由于生命放废而心灰意懒;二是他若上楼眺望,必然会想见故国山河,而恢复又无望,因而会更觉愁怨和悲愤。一个“懒”字,写出了他百感交集、无可奈何的悲痛。

此词寓悲壮于闲适,以淡笔写浓情,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汇成一片,化骨成水,写出了“烈士暮年”的无穷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