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青灯耿窗扉,老翁稚子穷相依。
齑盐不给脱粟饭[1],布褐仅有悬鹑衣[2]。
偶然得肉思共饱,吾儿苦让不忍违。
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
可怜落笔渐健快,其奈瘦面无光辉!
布衣儒生例骨立[3],纨绔市儿皆瓠肥[4]。
勿言学古徒自困,吾曹舍此将安归?
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5]。
[注释]
[1]齑(jī积)盐:碎盐。不给:不能供给。脱粟饭:指粗米粗饭。脱粟:不加精制的糙米。
[2]悬鹑衣:打满补丁的破烂衣服。
[3]骨立: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4]纨绔(wán kù玩裤)市儿:指富家子弟。纨绔:原指用细绢做成的华美衣裤,此处代指有钱人。瓠(hù户)肥:指肥白如瓠瓜。瓠:葫芦。
[5]歔欷:叹气、抽泣的声音。
[点评]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陆游晚年父子贫穷相依的生活境况,有两点写得特别感人:一是父子情深,二是笃学愤世。
绍熙四年(1193)是个丰年。但入秋不久,村民们依然典衣而食。入冬后,更是饥寒交迫。陆游一家也过着衣食不足的生活,贫寒中聊以**的,惟有这骨肉的亲情和儿孙孜孜不倦、忍饥苦读的精神。整首诗均从慈父眼中写出:寒冬的夜晚,诗人父子青灯相对,父亲看着儿子食不果腹、布裘百结的样子,心里感到深深的愧疚。儿子是孝顺懂事的,偶然仅有一点肉食,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苦让孝敬给老父亲吃。这份亲情,一方面让诗人感到温暖,另一方面也感到沉重伤感。特别是看到小儿瘦面无光、因饥饿而骨立气微时,心里会感觉到一阵阵地刺痛。世道就是如此不公:“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年杜甫的感叹悲愤,同样令诗人感慨万分、歔欷不已!读书人心怀兼济之志,自身却贫困潦倒至此。明知读书并不解困,但还是鼓励子孙要刻苦攻读,把读书看成是安身立命的所在。确实,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除此也别无选择。“吾曹舍此将安归?”这句话,不无辛酸地道出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与无奈——这首诗的意旨与韩愈的《进学解》有某些相通之处。所不同的是,韩愈采用师生对话、寓庄于谐的形式发泄牢骚,而陆游则以穷困相依、体贴关切的亲情引发愤世嫉俗之恨。这两种手法,均植根于生活,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