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1](1 / 1)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2]。

虚堂奉祠子杜子[3],眉宇高寒照江水[4]。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5]。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6]。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7]。

[注释]

[1]锦屏山:在四川省阆中县南,山峰如屏,上有杜甫祠堂。谒(yè夜):拜访。

[2]丹青:图画。

[3]子杜子:对杜甫的特别尊称。子,古代对师长或有德行人的尊称。杜子,对杜甫的尊称。

[4]眉宇:此借指祠中杜甫塑像的面容神态。高寒:高古清癯。江:指嘉陵江。

[5]此老:指杜甫。元:原来。

[6]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7]万窍争号:数不清的空谷竞相呼号,形容风大。

[点评]

陆游对唐代诗人杜甫极为崇敬,一生写过不少仰慕杜甫、歌颂杜甫的诗,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怀有特殊的感情。陆游早年从江西诗人学诗,与杜甫当有诗学上的渊源。入蜀后,又遍吊杜甫在四川的遗踪,初到夔州时即写《夜登白帝城怀少陵先生》一诗,赞美其“歌诗遍两川”的文学成就。后来奉王炎之招到南郑前线,担任军政方面的外勤工作,路过阆中,游锦屏山,拜访杜甫祠堂。在离开南郑回成都时,又有《草堂拜少陵遗像》诗,东归途中路过四川忠州,赋《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对杜甫晚年流落两川、壮志未酬的不幸遭遇有十分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千古才人“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喟,使陆游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共鸣。

锦屏山又名阆中山,位于四川阆中县城外嘉陵江南岸。杜甫当年曾两次来阆中,前后居住五、六个月,在此写下了许多诗。后人遂在锦屏山上建杜甫祠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陆游来游锦屏山时,正值乾道八年(1172)的深秋时分。草木摇落,山川寂寞,诗人涉江亲到锦屏山上,面对“眉宇高寒照江水”的杜甫塑像,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诗很有层次地表现了这种感情。

锦屏山势险峻形似彩屏,山外嘉陵江水三面环绕,在山上回望阆中城朗秀如画。杜甫的祠堂就处在这么一个美丽的环境之中。在江山胜景的簇拥之下,杜甫的祠堂和“子杜子”的形象就更崇高鲜明,光彩照人。诗人在描绘锦屏山外景后即转入对杜甫形象的精彩描述。祠堂正中奉祀的少陵遗像清癯高大,神情肃穆,眉宇间凝聚的崇高神情,永远映对着清碧的嘉陵江水,将与山川共存。诗人从杜甫身上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诗从锦屏山的高峻写到杜少陵的忠义凛凛,对杜甫的人品和文学业绩作了热情的赞颂。笔端饱含深情,感情由表入里,从外景的描写到内情的刻画过渡十分自然。这种感情愈积愈厚,愈转愈深,最终酿成一种强大声势,如狂风入谷,如暴雨倾盆。自然界风雨的怒不可遏,好像在替杜甫发泄着满腔的悲愤。山谷齐鸣又仿佛是诗人在高喊在怒吼!诗最后几句,情绪轩昂,笔力千钧,感情也在酝酿中达到物我一体的**。夜归时的场景描写以及暴风骤雨“万窍争号”的渲染,既是写杜甫不遇于世的愤怒,也是诗人自身不平之气的淋漓发泄。诗四句一转韵,情景交融,顿挫悲壮,其意足以撼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