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巾藜杖北城头[1],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2]。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3],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
[1]幅巾:束头的丝巾。藜杖:用藜茎所做的手杖。
[2]杜陵: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本称杜县,又因汉宣帝在此筑陵墓,故称杜陵。
[3]横槊赋诗:指军中作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原是形容曹操武略文才的话。
[点评]
唐人登楼言愁的诗很多。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时内心寂寞感慨,生不逢时的感伤使他“独怆然而涕下”;崔颢写《登黄鹤楼》时“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时,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缭乱渺茫的乡愁;李白在谢朓楼上“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和杜甫在夔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叹;柳宗元被贬柳州登柳州城楼,感受到的是“海天愁思”;许浑也说“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东楼》);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抒发的则是党争中的压抑和忧愤。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登楼文学作品中浓浓的伤感情结。
淳熙三年(1176)秋,陆游因“恃酒颓放”之劾被免官落职,自嘲“名姓已甘黄纸外”(《和范待制秋兴》)并自号“放翁”。诗人登楼之时正值深秋:西风卷地,一片萧瑟,诗人“幅巾藜杖”,一身布衣装束。独上城楼,入眼的风景依然是割不断、抛不开的边关之情和中原之思。“一点烽火”与“两行秋雁”可能是登楼目击之景,而“散关”、“杜陵”则非诗人视野所能企及,当是诗人心意所系。一实一虚两种意象交织在一起,才逼出了“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的浩叹。诗的后半部分,由登楼所见引发忧国悲慨,并对再不能“横槊赋诗”表示了深深的遗憾。整首诗围绕“愁”字着笔,触目之景、所感之事、所言之怀,都似在献愁供恨。而这愁不仅限于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国仇未报、山河未复、壮志落空的苦闷忧愤。中原山河让他魂牵梦绕,即使是被迫离开前线,罢职免官后也不改初衷。“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夏日过摩诃池》)身为布衣原已无责,眼见景色却总关情。“幅巾藜杖”之人登楼,想的却是“横槊赋诗”的豪壮。这不同时空的形象对比,以及“梦魂犹绕古梁州”的一份执著,都让人深深地感动。
这首七律,诗承题意而起,颔联切地写景,颈联由景入情,尾联寓壮怀于愁思,托豪情于梦境,余音袅袅,使满眼之“愁”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含蕴不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