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悲秋难为情[1],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鞲爪觜健[2],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3]。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4]。
五原草枯苜蓿空[5],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6]。
[注释]
[1]难为情:难以控制感情。
[2]鞲(gōu沟):臂套,这里指猎者给鹰栖息的臂套。下鞲:指鹰扑向猎物。觜(zuǐ嘴):鸟嘴。
[3]唾手:比喻极容易办到。
[4]未饶:不亚于。
[5]五原:汉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苜蓿:见《山南行》注。
[6]銮驾:皇帝的车驾。辽东:今辽宁东南部地区。
[点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古典诗歌中,凡是因秋起兴的作品,总不免给人以肃杀飘零之感。且不说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文弱书生浩叹,就是威武一世的汉武帝刘彻,面对自然节序的推移,一曲《秋风辞》也写得感伤不已。由此可见,“人言悲秋难为情”业已成为古人在秋天抒情的一种总的思维定式。
陆游在这首诗却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调,一开始就对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热情:“我喜枕上闻秋声。”诗人喜闻秋声,况且又在卧床小病之中。如此着笔,生面别开,这正是作者诗情别具之处。
西风袅袅,木叶纷飞,寒气凛冽,山川萧条。面对着这客观存在的空旷之景,杜甫《秋兴》中感受到的是“草木凋伤”、“气象萧森”,欧阳修《秋声赋》中描绘的也不外乎“惨淡”之色、“凄切”之声。凡此种种,诗人一律以“人言”概之。至于“我”为什么“喜闻”秋声,诗人一举推出一联意象鲜明、富有生机活力的对仗句,向读者传达他对于秋的感受。在诗人看来,草木摇落,天地空旷,正是围猎的好时节。秋天,兵强马壮,粮草充裕,正是战士出征杀敌的好时机。“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前者着墨于物,写猛鹰扑猎,身手敏捷;后者落笔于人,写勇士抚剑,豪气倍增。一物一人,意象互喻,两者相形,气韵生动。仅此一联,就使整首诗境界全出,熠熠生辉。下面“我亦”句照应“枕上”之意。至于“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是说比古人倚马可待更令人叹止的是,就在一声响箭之中雁落之时,诗人已脱口成章,赋就诗篇。诗人自言笔力不让弓力。如果问陆游的箭法弓力如何,我们还不敢妄自猜测。至于笔下功夫,只要回看“快鹰”、“壮士”一联,就知此话当非纯粹的自诩之词。诗人确实出手不凡,才力超群。这六句是闻秋声引发的豪情壮举。行文至此,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最后四句,陆游已不满足于“擒胡兴”,索性直接奔赴“五原”、“青海”,跃上马背跟从皇帝的车驾,在茫茫的秋空下腾身远行,征讨辽东的敌人去了。
全诗以秋声为抒情线索,浮想联翩,思路清晰,反响热烈,给人的感受是触处都抹杀不了“豪情”两字。亘古男儿的英雄本色,在秋声秋景的映衬中更加鲜明可感。